我知道了
养蚕记
◎栗子

春末夏初,新市的美,是勤劳的美。布衫几乎没有干的时候,凉帽带着阳光、泥土和微醺的汗味,乡村就这样拉开了与时间赛跑的序幕。抢收春花小麦油菜,抢种早稻,再加上抢摘桑叶养育春蚕,这“三抢一养”的忙碌,是这方土地上的人们曾经难忘的记忆。

种田吃白米,养蚕用白银。养春蚕,是家家户户增收致富的好机会。

三月趁天好的时候,农民开始早早为蚕房消毒防蛇虫、洗蚕匾蚕架和桑叶蒲凳,四月初要轧闹猛到镇上去求蚕花以盼蚕花娘娘为他们带来丰茧高价的好运气。四月底,村广播站播报一条通知,第二天全村妇女起个大早赶到大队上领取春蚕蚕种。

不管是半张种,还是三张四张种,老人们把蚕种捂在胸口,或用棉纱棉褂包着,小心翼翼走回家,如揣珍宝,因为下半年家里大的开销都靠它的收成。

蚕房是用塑料薄膜隔好的两个空间,窗户全部密封不透光,外面放备用蚕具、防病药粉、生石灰、喷雾机,里面才是控制了温度湿度的育蚕间。两个高高的蚕架,每一层一个蚕匾,中间是分蚕、筛蚕沙时放匾的高凳。北墙边一个小铁锅,一个火缸。锅里是石子和水,墙的外面是灶口,烧柴把这锅里的水烧开,火缸则用来煨谷皮,这两个是为调节蚕房的温湿度所设计的,是农民的智慧。

剪开蚕种盒子上的纱布,把细小的黑色蚕卵倒在桃花纸上等待它们孵化。孵化的蚁蚕娇弱,以鹅毛掸开分均匀,俗称“收蚁”。分到四个蚕匾的蚁蚕会慢慢长大,变成八个、十六个、三十二个……这期间,幼蚕吃切好的第一批最嫩的桑叶,眠一次蜕一次皮,就要筛一次蚕沙。筛蚕沙的时候,两个人把底下的蚕网四个角拎起来,蚕放到干净的蚕匾,落满干桑叶和蚕沙的网要两个人的手左右交叉甩,直到杂质全部甩落。这个活,新市一般80后90后农村小伙伴都配合爸爸妈妈干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蚕的食量也会不断增长。三眠后落地,蚕宝宝从蚕匾里被移到了前屋、里屋的地上,中间放着规则排列的蚕凳方便人走动,确保喂蚕的时候可以分到各个角落,此时喂的桑叶也不再需要切,均匀撒入就可以。沙沙的啃食声音,是乡下孩子做作业时的伴奏。

四次休眠后颜色从蚁蚕的黝黑渐渐过渡到五龄蚕的玉白,一天天,肉眼可见的变化,背后是越来越繁重的劳作与频率更高的喂食。老龄蚕可以盖上带叶子的桑枝,因为这时候桑树抽长,农民已经不太够得到叶子,加上需求量极大,用桑剪剪下方便很多。

蚕很宝贝,养蚕开始的第一天,无论家里蚊子多么肆虐,都不能使用花露水,所有有香味的化妆品都不可以用。家里也不再起油锅炒菜,而是改用蒸煮的方式烹饪,蚕闻了油烟吐丝质量会下降,病蚕会增加。老人们会在蚕房外用门板搭一张床,守着火缸,也守着蚕,定时的投喂,一分钟都不耽误,以至于从楼梯上下来的时间都要节省。

五龄蚕一天要吃四次左右,剪好的桑条背回来,挑选整理再喂食,蚕农几乎忙得连吃饭都顾不上。一周的样子,它们停止进食,用稻草做个“山”,插在地上,蚕排泄掉身体里的水分,然后上“山”吐丝做茧。

童年一半的时光是和蚕在一起的记忆。五月底,最幸福的就是帮父母“还山”,即摘茧子。白花花的蚕茧一筐一筐,将会换成钞票,卖了茧子我们就有了六一儿童节的新衣服和新文具。后面两季的秋蚕茧价就没有春蚕高。

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运河边那些洗蚕匾的养蚕人,又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载着满船蚕茧,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把丝路与致富路走得坦坦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