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我心随月光:孟郊传》
——杨振华笔下的诗意悲歌与历史回响

◎刘卫东

杨振华的传记作品《我心随月光:孟郊传》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为写这部作品,他前前后后花了十余年的时间,沉潜于那厚厚的几十部相关的史籍及孟郊的诗,从浩瀚的史料中精心检索,殚精竭虑,方有这株主干分明、枝叶郁茂的艺术之树,为文史创作园地增添了醒目的景观。

在我少年时期,一部《唐诗三百首》让我爱不释手。天天跟着李白看“床前明月光”,跟着李商隐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跟着孟郊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能是我太年轻,只知道诗很美,没有真正理解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长大以后,才知道那是叫思乡,那是寄托情感的意象,那是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乡的至深情感。

杨振华的历史传记《我心随月光:孟郊传》,给人一种久违之感。他落笔于距今1200年前,那个战争肆虐,生活艰难的中唐时期,写了一个具有洁身自好,独立品格的诗人孟郊,史称“诗囚、韩孟诗派。”作家文笔清丽,语言柔韧,有磁性,如山溪,如清风,如白云,不时氤氲出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诗情与画意。全书共7章22节,外加后记。章、节均有标题,“上嵩山去”“落第,再落第……”“悲伤总是难免”“了不起的孟东野”等,都很用过一番心思,给人以熟悉的陌生感,有一种含蓄中的审美留白。传记的每一节,都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散文来欣赏,合起来,则组接成古人孟郊的诗意人生。

在书中,我们看到,“三十年来命,唯藏一卦中。题诗还问易,问易蒙复蒙。……归去不自息,耕耘成楚农。”这是诗人孟郊在青年时期写的诗。作家是这样描写的:“游子孤独的身影印在河阳月夜的道路上,晚风吹拂,吹起他破旧的衣衫。此时,诗人并没有因此悲哀,归去又如何,可以像古代楚国的长沮、桀溺一样,自耕自足,自食其力,劳作并快乐着。”

书把我们带到了诗人孟郊的中年时期,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一生穷困,一生苦吟”的豪放的一面。作家又是这样描述的:“过往不如意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郁结的闷气也风吹云散,如今金榜题名,心里有说不出的畅快,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长安的春风里,孟郊是真的陶醉了,那一句‘春风得意’,触摸到了所有登第和落第的读书人内心的柔软处,也让后来者陶醉了千百年。”

书的尾声,作家是睁着诗意的眼睛,以淡雅灵动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山高水长的画面:“翻阅孟郊现存500多首诗歌,透过那些或古奥或奇崛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突破传统、异于众趣的诗人形象,他创造而特立独行,他苦吟而呕心沥血,他率真而耿介方拙,他的诗歌诗风成了中唐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学风尚。”

真是了不起的孟东野。

我认为,这本书以历史的眼光,把逝去千余年的诗人孟郊,又血肉丰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把历史的轨迹与时代走向,机巧地延伸至现实生活的状态中,浮雕式地再现了历史。其意义在于:读史,主要是要读人,而读人重在通心。读史通心,才可望消除精神障蔽与时空界隔,进入历史传统深处,直抵古人心源,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读史原是一种今人与古人的灵魂撞击、心灵对接、生命叩问。它既是今人对于古人的叩访、审视、勘核,反过来也是逝者对于现今还活着的人的灵魂拷问。所以说,杨振华的这部作品,是一部值得阅读、值得学习、值得研究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