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家乡电影院
◎任国良


家乡电影院,于我而言并不遥远而亲近,那是我第一份工作的地方。

留住脚步,站在院门口,思绪万千。小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到这里,丝厂砖瓦厂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外乡人融入原乡人,小镇变得热闹,不惜重金建造的电影院,气派而又庄重,面积一千余平方米,观众席近一千个。恰逢其时,我有幸成了这座精神家园里的电影放映员,度过了七年的工作生涯(1988年~1995年),从而我对家乡电影院有了一幕又一幕的片段记忆。

现在小镇由两横两纵街道而呈“井”状分布,电影院处在“井”的中央,它的围墙在数次的城镇改造中渐渐消失,小镇居民与电影院有了更温柔的连接,以电影院为集镇中心的文化氛围和四周的商业气息相辅相成、共生共荣。以前,没有“电影营销”的市场理念,惯用叫法“电影宣传”,电影院、它的围墙、店铺相对独立,围墙靠街面布置的是电影宣传窗,可以说是电影预告的“半月谈”,这里的每部电影都会让你有爱的理由,或许你追星,喜欢某个电影明星出演的角色,或许一句深意的台词让你获得人生启迪,或许一个电影故事使你得到一次心灵洗礼。行内人把认为优秀的影片叫“特供片”,像饭店的招牌菜,于是在宣传窗显要的位置配上图文,吸引你的眼球驻足欣赏;或编写电影内容,让镇上广播站早中晚各播一次连续播上几天,电影信息让村民兴奋不已;或电影海报渗透到乡镇的犄角旮旯,在集镇的闹市区、菜场、学校贴上电影“大广告”,图文并茂;在农村人员聚集的村委门口、村口小店、企业门口等贴上电影“小广告”,简洁直观,在并不浮夸的广告时代靠着这样的电影广告模式走天下。

拾级而上,是电影院的大厅,那里经常放一些电影开奖的奖品,奖品的展示会引起观众的羡慕。春节电影放映是一年中的好时机,精心“排片”,也就是策划安排好电影场次,下午两场、晚上两场,利用两场电影之间“剧场休息”时开奖,第一场电影刚放完,全场灯光亮起,“正式节目马上开始”,开奖活动一般叫上镇里司法所同志公证,由观众监督并全程参与,可看的电影,有趣的开奖,场场爆满,如今爷爷奶奶辈的人还在津津乐道当年电影开奖的情景。

观众席的功能已有大规模改变,建设了室内篮球场,流动椅子代替固定座椅,收放自如,文化节目体育活动两者兼得,群众参与感更强,满意度更高,获得感更多。穿过它,来到已经修缮一新的舞台,这里以前安装着电影银幕,在春蚕饲养或夏季双抢等农忙而电影淡季时,我们则利用舞台举办自编自演歌咏比赛,台上酣畅淋漓,台下掌声迭起,歌声“给我一段时间,勇敢的面对寂寞,再一次开始生活”,余音袅袅;霹雳舞激情四溢,光芒耀眼,至今还在眼前浮现。柔和的灯光,创意的舞台,普通话非标的村民勉强为比赛作主持,学校专业音乐老师稳稳当起了评委,与泥巴打交道的村民摇身一变成为“乡间歌星”,闪亮登场,唱走了一天的疲劳,跳出了一身的激情,舞台,每天都在演绎着不同的精彩。

继而来到二楼,那是电影放映室,我想再触摸下曾经的电影机,萦绕的记忆瞬间冒出,想念起与陈师傅一起亲密无间的工作情景;回顾起电影倒片、检片、修片、装片、开机、调焦、监视的每一道工序,仿佛听见影片放映时机器发出的“滋滋”声,闻到那电影的胶片味,历历在目的故事情节令我至今沉浸在美好中。那时文化生活相对枯燥,看电影成了唯一的文化娱乐,夜幕降临,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小镇上的温馨与活力渐渐绽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是我记忆犹新、可以堪称当时乡镇影院票房率最高的一部电影。母爱的伟大、无私和深沉,触动着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大胆原创广告词“泪点多多、带上手帕”,铺天盖地广而告之,并与相邻电影院协商,采用跑片方式增加放映场次。由于当时电影拷贝数量有限,乡镇电影院之间错开电影放映时间,委托跑片人员骑自行车来回运送单卷拷贝,满足两家电影院放映同部电影,跑片在数字电影普及的今天不可想象。

昨天的分开,是生存;今天的离开,是收获。我回头望着电影院,感觉墙面有些斑驳,也许岁月苍老了容颜,但内心不断重生不断丰盈,正如电影院门口那棵与它相依的雪松,在风中摇曳着,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