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等待中的夏日梅花甜

◎一唯

室外近四十摄氏度的高温,新市古镇上梅花糕门庭若市,排队的游客打着伞,翘首以盼。我一眼望去,这最后一位小姐姐没有个把小时是吃不到这小点心了,这番打卡的决心,真是不亚于暑期游客在上海迪士尼等着玩翱翔地平线的热情。

梅花糕,新市“三糕”之一,因为做糕的模子像蜂窝,本地人叫他“胡蜂窠”,另外两个是茶糕和葱糕,都是咸口,只有它是甜食。一个地方要被人记住,吃食一定是首要因素,新市镇的梅花糕就是抓住味蕾的存在。最著名的“玲阿娘”梅花糕,在新市传承了四代,美味延续百年。

一口有19朵梅花的生铁模子,意味着一次就做19个梅花糕,最忙的时候三口锅同时进行,再多人手不够,糕点风味大减。首先要调制几大桶黏稠的粉浆,面粉、糯米粉依照自家秘方配比,过稀不糯,过稠板结,都将是失败之作。调好的粉浆舀入长嘴壶。模子要均匀预热,十五公斤重的生铁模子这会儿就要开始抡起来,相当考验臂力。待每一个都刷上底油,方便最后脱模,就可以倒入粉浆,开始烤制梅花底座。倒进去的粉浆不能全部沉底,要在合适的火候下不断快速旋转,让浆料流动,均匀粘在模子壁上,这个是熟能生巧靠手感的活,转得慢了就糊锅,太快又不够熟。

在底座皮子半熟的时候,梅花肚子里就要填起来了。馅料有活猪油、豆沙、核桃仁、冬瓜糖等。豆沙由红豆、冰糖、猪油熬制,猪油分水油和板油,新市的梅花糕只用板油,烤制之后更香。一定数量的梅花糕,依次填充时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有时差,底座皮子还在烤,下手慢了最后几个会因为粉浆全熟膨胀而只能塞一点点馅料,因此填馅要快。完成之后便可以铺上“面浆”,撒上红枣干、葡萄干、红绿丝等增加美味又可以装饰的果干,盖上平底烙锅一样的锅盖,静待美味即可。几十年如一日的控火和闻香的本事,让老师傅靠鼻子就知道几时可以掀开锅盖。

小铲刀沿着模具的边缘切割出绽放梅花的形状,轻轻一叉,梅花糕就脱离模子,包上防油纸,递到了你手里。酥脆的外皮,咬下去是“咔嚓”一声脆,嚼一嚼,猪油香、豆沙细、果干甜,加在一起还不腻,那是热气腾腾的人间至味、古镇清欢。

人类的身体对糖分有天然的追求,甜食是可以刺激人类大脑产生多巴胺的物质,爱吃一口甜,是不分男女、不论季节的。古镇这款梅花糕,原本在冬天被推崇至极,如今三伏天游客一样趋之若鹜,可见它经得起时间和距离的考验。从传统中医养生角度而言,外汗内寒,夏季切勿贪凉,一口温热梅花糕是“以热制热”,让你毛孔舒张,为你涵养胃气,“胃土”健康百病消,你便全身畅达。

门口火炉边大汗淋漓的师傅,门外汗流浃背等待着的游客,他们一样期待着这一锅梅花糕快点烤熟,但美好都需要时间沉淀,急一分都相去甚远,他们自然也都懂得等待与酝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