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修车摊上的画家

◎朱辉

如今交通工具越来越丰富,地铁、公汽、私家车、电动车、共享单车……骑私家自行车上班的人越来越少了。本单位仅剩四个,其中包括我。我们四位有个共同的烦恼,那就是如今找个修车摊太难了。我比他们三位强一些,假如自行车正巧在家附近坏了,倒是有地方修。

我们小区门前有个岔路口。路边人行道上一把遮阳伞下,摆着一个小摊。摊主是一位老汉,约莫五六十岁。花白长发飘逸着,道骨仙风,乍一看,有点神似著名导演张纪中。除了外形拉风,他摊前竖着的一块木牌也很吸睛,上面写着他的经营项目,密密麻麻,像古时候的碑文。主营项目是“修自行车”,另外还有“急开锁、配钥匙、修伞、修拉链、修鞋……”最后一项竟然是“人像速写”。

大多数时候,老汉忙活着木牌上罗列的那些手艺活,极少见他给人画像。或许路人都有个疑问,一位画家怎么可能去做修自行车、配钥匙这类低端营生?人们印象中,搞艺术的都很孤傲。偶尔有人好奇心重,想了解一下他究竟会不会画画?于是他便会意外地捡到一单生意。此时他往往很兴奋,其他活都放在一边。他会画得极认真,最后完成的作品,路人看了都说画得很像。

老汉的美术水平究竟如何?路人们看不出来,毕竟大家都是外行,只会鉴别像与不像,以这种评判标准,连毕加索都是骗子。“画得真像”这类夸赞,过于粗鄙,就如同夸书法作品“有劲”,难以给创作者带来成就感。不过老汉是个随和人,没有面包啃个窝头也挺知足。听到这类外行式点赞,依然很高兴,这一天工作热情都会格外高。

当年我们刚走上社会之初,经常被长辈、“智者”告诫“别把爱好当职业”。一晃30年过去了,如今的年轻人依然受着同样的告诫。或许因为国人对于穷日子的记忆,过于刻骨铭心,骨子里深藏着“吃不上饭”的担忧。这种告诫当然是出于过来人的好心,但副作用很大。许多人因此一辈子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爱好渐渐丢失了。到老了,终于松了一口气,这辈子没饿着。然而生活少了点滋味,都是因为一心谋生,快意事一直没去做。

那位多才多艺的老汉,可能只有同时干几项手艺活,才能在这大都市里生存下去,巨大的生存压力却没有让他放弃爱好。旁人眼里,他的经营项目中“人像速写”最没用。因为很难捞到一个活,他画画的收入,只占他GDP极小比例,属于画蛇添足。在我们这些曾有过梦想的人看来,这一项却属于画龙点睛。因为有了它,老汉每天便不仅仅是在路边谋生,他是在精彩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