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越镇高桥村的蔡历6年前开始经营织带加工,从最初的纯手工操作到创办德清永久织带有限公司购买机器生产,每年能够创造产值600多万元,80%以上的产品通过杭州的外贸公司出口到欧洲、北美等地。蔡历也成了当地有名的致富能人。
事实上,在高桥村蔡历的例子只是一个缩影。高桥米世从上世纪80年代村办企业开始织带加工,渐渐发展为家庭工业,小织带已经“织”出了一个大产业。
3月22日,记者走进蔡历的织带加工厂,十多台无梳织带机正在全速运转,一根根织带正源源不断从机器中流出,部分熟练的工人则正按照客户需要纯手工编织各种花式的腰带。
蔡历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打趣地说道:“昨天刚忙完一个价值500万的外贸订单,才空下来,你们来的正是时候。”从去年9月10日到今年3月21日,这个出口瑞典的纯手工订单是迄今为止蔡历接到的最大订单了。
对于一个家庭加工企业来说,这不是个小数目,但蔡历胸有成竹,由于米世村附近有着织带加工的坚实基础,蔡历通过化整为零,将订单分解下去,让其他织带制造户代加工,自己严把质量关。为了确保织带保质按时交货,最多的时候用工达到300多人。经过几个月的加班加点圆满完成订单,质量上乘,赢得了客户的交口称赞。
织带产业不仅是加工户的聚宝盆,也让村里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像腰带类的织带需要纯手工编织,这成了当地闲散劳动力赚钱的好路子。”蔡历说,“老年妇女在厂里编织带,一个小时薪酬5元左右,一年也能赚上一两万元。”
从接单、原料采购、打样、织造、整理、送货……禹越镇高桥村的织带加工已经形成了清晰的产业链。除了客户找上门外,高桥村的织带加工户还积极“走出去”找客源,通过杭州、义乌等地的外贸公司接订单。
记者在高桥米世看到,家家户户织带忙,小小的自然村已经有了“织带村”的美誉,来自世界各地的织带需求企业向他们抛来“绣球”。高桥村党总支书记王小荣告诉记者,仅去年高桥村50余家织带加工户就创造产值8000余万元。有了高桥村的有效示范,周围行政村也纷纷效仿。与米世邻近的钱塘村织带生产也得到了有效发展,创造产值2000万元以上。
(记者 罗垚 通讯员 曹晓萍 实习生 张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