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洁
年近四十,我说不上我有什么特长,没学过舞蹈绘画,唱歌也是“五音不全”,除了四体还算勤快,能每天写一点点不算高明的文字,真是普通中的普通。必须承认,我这岁数的人,大多数小时候父母没有那个功利心也没有经济实力支持,让我们去搞点“炫技”科目。
而今漫步城市街头,培训机构霓虹灯牌织就的光网笼罩着每个行色匆匆的家庭。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少儿艺术培训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大关,超七成中小学生拥有至少一项系统学习的课外特长。夏夜小区广场,孩子们轮番展示才艺,小提琴悠扬婉转,拉丁舞步旋转如风,英语演讲字正腔圆。围观的大人们礼貌性鼓掌,眼神里却难见惊艳。特长教育从精英的窄门涌入大众的广场,“人均一技”的时代图景徐徐展开,其内在价值却在悄然稀释。特长,这个曾经的社交资本与升学利器,正经历一场静默而深远的“通货膨胀”。
就像货币超发导致的物价飞涨,当每个孩子都能拿出“绝活”,特长的边际效益便呈断崖式下跌。家长们陷入选择的困境:明知水涨船高的内卷游戏筹码越来越少,却又不敢离开这场没有终点的竞赛。
这种特长“通货膨胀”现象的背后,有着通俗的社会逻辑。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有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家长们有能力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这使得特长培养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家长们认为让孩子掌握多种特长,能增加孩子未来的竞争力,于是纷纷跟风,导致特长教育市场迅速膨胀。特长教育正在完成从“精英特权”到“全民标配”的蜕变,许多工薪家庭为孩子投入2~3项特长培训,家长也承认选择项目时存在跟风心理。过去因特长呈现的个人特色,正在变成批量生产的“文化消费品”。
特长的普及化催生出许多教育“景观”,我们身边也屡见不鲜。暑假里我和友人相聚,发现她12岁的孩子同时学习击剑、高尔夫和机器人编程,每周训练时长超过20小时。他的书包里装着三套运动服、两台平板电脑和一本密密麻麻的日程表,周末需要跨城参加三场不同比赛。这种“特长叠罗汉”现象背后,是家长对“复合型竞争力”的焦虑——当单项特长不再稀缺,就必须通过数量堆砌制造差异化。
但凡值钱的技能就会吸引大量学习者,掌握者增多必然导致价值缩水,对抗特长通胀的本质,是打破功利主义教育观的桎梏,让特长教育回归热爱的本源,培养出兼具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精神的个体。而真正的“硬通货”是未来孩子们的跨学科能力。结合现在的特长生培养趋势可以看到,单纯强调单一技能已过时,整合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教育成为新方向,尤其是能在人工智能、芯片等“卡脖子”领域发挥作用的科技特长和体育、音乐类赛学研一体化能力展现,让特长突破“炫技”的怪圈,实打实为社会进步提供“生产力”。
在这场教育“军备竞赛”中,真正的赢家或许不是证书囤积者,而是深谙“可迁移能力”之道的舞者。当科技迭代的飓风席卷而过,唯有同时扎根文化素养土壤、伸展跨学科能力枝干的生命,才能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