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雅
现代生活里,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将运动场作为情感交流的枢纽,也搭建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新场景。篮球这类体育运动项目正在突破传统的框架,不再是队友和对手之间的碰撞,已悄然转化为家庭健康的阵地。家庭篮球接力也渐渐地开启了健康奔跑新范式。
我的家庭是一个热爱体育的家庭。在我爸爸年少时,征兵期间因特级的身体素质曾被提名特种兵选拔,但因家中大伯二伯都已征兵入伍。因考虑家中不能没有男丁守护,老爸迫于生活现状而后放弃自己的梦想。但是他依旧坚持锻炼身体,我记得孩童时,爸爸还会打拳给我们看,也会表演后空翻逗我们开心。热爱运动一直是我们大家庭保持的好习惯,只是奔赴的方向不同。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爱好,但是篮球“别有风味”。
我喜欢玩篮球,我堂弟更是对篮球爱得痴迷。学生时代的我是体育考试轻松过关的那种孩子,也经常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让我拥有了一个强健的体魄。认识篮球是在体育课上,真正喜欢篮球,是跟着弟弟一起玩篮球,有空就跟着投投篮来缓解学业压力。到了大学里则是我热爱篮球的巅峰,那个时候还代表院系女子组出战,取得不错战绩,后被选入校篮球队。堂弟与篮球结缘后,也是在篮球场上获得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奖项。那时的篮球只能在比赛时才能玩得痛快。工作后篮球基本是男性的主场,女性就渐渐地退出篮球舞台,篮球也在家里的某个角落蒙尘。尽管这样,但我“球心未泯”,每次回家若偶遇堂弟,便被他的篮球声吸引,就走过去玩两下子,也就在这个时候体会到自己大学学的球技未被遗忘。
有一次我回家,又遇见了堂弟,堂弟说笑着:“我打算买个篮球框,家里后院的道地也够大,放在后院还能经常玩玩,等你们回家来也可以经常来打打球。”等我再次回家,篮球框已经安装好。我带着孩子走向球框,当祖辈与孙辈、父母辈与子女辈共同奔跑在篮球场上,每一次传球都承载着默契,每个投篮都凝聚着欢笑,运动场地也逐渐升华为亲情生长的沃土,也是重构亲子关系的密码。运动可以缓解隔代教育的沟通障碍,也可以减少当代家庭教育普遍陷入的“电子设备围城”困境。这种健康的效应会产生持续辐射的“幸福风尚”。
家庭篮球以其独特的参与性,创造了父母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者,孩子也不再是被严加管束的对象,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将回归运动者的身份,可以是良师益友、球友等。曾读过一些运动心理学的书籍,研究表明:人在运动时大脑会释放出一种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会释放催产素(被称为“爱的化学物质”)和内啡肽。若每周进行3次家庭篮球运动的亲子群体,其亲子关系指数也会有所提升。当父母指导孩子三步上篮的动作,孩子学起来也会比较快。在大家庭的氛围里,男女老少齐上阵,除了下雨天,基本上每天至少打卡半小时,也会设置“三代同堂竞技赛”,采用定点投篮计分以及三步上篮投篮的形式,形成独特的传承方式。篮球在“国家喊你来减肥”和“全民健身”时代背景下重构了家庭健康的介质,将健康理念融入了家庭共同体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