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洁
如果你来过德清东部水乡古镇新市,你一定记得陈家潭,它像一个宽阔的臂弯,拥古镇入怀。陈家潭的河边,一溜清闲的茶座,就在青石板路上,你就对着人来人往嗑瓜子,保持天然的互动。从墨绿色的太阳伞下往南望向架仙桥的位置,平静的河面浮动清风点水的波光,让你有坐在船上的错觉。所以,在水乡,不管岸上还是水上都不打紧,水都围绕着你。
作为土生土长的新市人,陈家潭已经走了无数遍,和短暂驻留的游客不同,我在漫步中常观察老屋老树,行人环境。运河的眉眼带笑,说的就是这陈家潭,夸它是小镇最有灵气的地方不为过,因为此处有三种动静相宜、负气含灵的小生命。虽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它们就在一代又一代的更迭中守护着陈家潭的别有洞天。
陈家潭的新市文史馆,在“德源当”的原址上修建,跨入门槛便能体会鸟鸣竹影动,人闲心境悠的意趣。阳春时节的陈家潭,居民的陶盆铁罐里开满叫不上名字的娇艳小花,河埠石缝处也是止不住往外冒的生机盎然,多肉小草、藤蔓青苔,字字不提春,老岩石上略施粉黛尽是春。隔壁陆仙楼的飞檐上,那些黑羽白腹、下颏棕栗的家燕,开始低语浅唱。你抬头看看,一个“歪头杀”就能萌煞众人。老民宅和明清故居拥有家燕喜欢衔泥筑巢的木质房梁,古镇上多是这种房子,从钟兆琳故居到童润夫纪念馆,从沈铨故居到资华筠舞蹈艺术馆,家燕绕着人杰地灵的运河小镇,低飞掠过,在河面用尾羽剪开一圈涟漪,“叽”的一声,欢快地向天空飞去。那些远走求学、渡过重洋苦练本领的新市人,归来报国反哺家乡,巢固家不变,一草一木的枯荣见证他们的辉煌。
初夏的风吹到陈家潭的时候,睡莲缓缓苏醒,从一线叶,到一圆叶,日日都是新模样。睡莲的叶片与荷花不同,上面缺一个小口,看起来更像一颗心。一阵雷雨袭来,雨滴落入河面溅起清澈的水花,形成了雾气一般的仙境围绕着莲叶。打在睡莲叶片上的雨,从这片回弹到另一片,压低了它们的身姿,自然地在河水里摇曳。这片睡莲长在陆仙楼的门口,每年夏天,嫩黄的莲花是陈家潭的保留景色,花期不长,错过再等一年。站在中式风韵的景里,想起西方画家莫奈创作的《睡莲》组画,它是西方印象派的代表,而新市画家沈铨在更早的时候已经在工笔花鸟人物画上名扬海外,他的《荷塘鸳鸯图》飞潜动静都鲜活有致。
立秋过后,新市人开始吃羊肉、喝黄酒来贴秋膘,过了中秋,羊锅热气腾腾,镇上的老字号羊肉面更是每天五点钟就门庭若市。吃完软烂鲜香的红烧羊肉,再去看陈家潭的鱼,会使你更快乐。美食的刺激,让大脑分泌多巴胺,新市羊肉入口的满足,带来情绪和精神状态的饱满,所以新市人的幸福感很充裕。这种幸福,顺带让周围的世界更美好。看到渐渐肥硕丰满的鲤鱼在你脚下戏水,时而跃上河面张嘴吐个泡,时而一个筋斗潜入深水让你好找。凭栏看鱼翔浅底、翻腾逗趣,在陈家潭沏一壶茶,坐一下午,享受秋冬的日晒,在一杯茶一抬手之间,释放了工作和生活的诸多压力。捻一些饼干屑或掐一点茶糕边角,撒入河里,鱼儿一拥而上,有群众放生的锦鲤,有此地野生的白鲦,那些不知道守在这里多少年的草鱼、鲢鱼,则藏在河底不动声色。
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陈家潭的动是心动,陈家潭的静也是心静。来看江南的水,不能错过新市古镇,来捕捉千年历史的韵味,不能不来陈家潭。一窝家燕,一片睡莲,一池游鱼,一呼一吸之间,自在人间不羡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