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穗
作为国人几千年传承下的习俗,对于年三十晚那餐欢欢喜喜辞旧岁,迎接来年好时光的团圆饭,即便在过去相对贫寒的年代里,家里都非常重视。这种重视,在腊月里已显山露水了。
那时候,还没有上饭店吃年夜饭的风气,市面上也极少有半成品供应,过节所需各种食料全赖自家忙碌所得。然由于物资匮乏,特别是食品大都须凭票或限量供应,故大多数人家会在平时点滴累积,集中到年夜饭的那桌菜上。
印象中的腊月,在离春节还有大半个月的时间,外婆一边掰着指头算日子,一边隔三岔五就得早早起床,赶去菜场买蔬菜、生肉以及其他原料。只是,不知是因兴奋还是记忆变差的缘故,她老人家有时会忘了一些必需的东西,之后只得一遍又一遍地来回跑。但从外婆的神情可以看出,对这个过程非但没有丝毫埋怨,反而洋溢着满满的喜乐。
在年前这段日子里,家里还会收到亲戚们大包小袋送来的各种土产,诸如活鸭、冬笋、鱼干、火腿等,不仅极大丰富了年货储备,还开启了儿时的我,对于年的向往。眼瞧着这些盼望已久的美味,不几日就将端上牵肠挂肚了一整年的餐桌,难免盼得牙齿都发起痒来。
除夕日的大清早,伴着灶间传来的阵阵“噔噔噔”剁肉、切菜的动听声响,欢快浓郁的年味正式拉开了序幕。
灶间里,摆满了大大小小浸有笋干、肉皮、年糕和糯米的盆子,草草吃过早饭的大人们,系上围兜,非常投入地分头忙活。除夕这天的餐桌,是各自露一手的好舞台。
斩肉酱、杀鸡鸭、做蛋饺、煮蹄髈、炒花生……这些照例由外婆包办;舅妈制的松糕属于家传手艺;小姨则是裹汤圆的行家;就连平日从不上灶的外公,是日也得亲手炒几道菜。外公的菜不拘一格,全凭灵感,曾将一个猪头在手中变出十几种花样。尤其是他老人家,于除夕当晚料理的那道八宝鸭,更是我的最爱。
随着院外鞭炮的烟味和着灶间里溢出的香味,愈来愈馥郁,在美味缭绕中嬉戏玩耍的我,也变得更为亢奋了。借着在灶间里奔进跑出的机会,趁大人们没留意,迅速抓一把豆沙,或偷一块刚装盆的熟肉,在嘴里嚼得心满意足,再若无其事地跑开。
夜幕终于降临,已孝敬过祖先的桌子支起了圆台面,年夜饭隆重开席。忙了一整日的外婆,带着甜蜜的笑容,将平时难得一见的鱼、肉装在大盆大碗里逐一端上桌。
年夜饭的菜品,得讲究个口彩。所以那些固定出现在年复一年觥筹交错中的必吃菜肴,多富有吉祥寓意。譬如油爆虾意味着财源滚滚,肉圆代表着团团圆圆,芹菜象征着勤俭持家……但在当时的年代,像白斩鸡、爆鱼、咸鹅等菜,只能看不能动。因为年初二后走亲戚,这些菜得留着招待客人。此外,有着“年年有鱼(余)”之意的那条整鱼,滋味再美,也不能吃光,这叫“吃剩有余”。
于浓浓夜色里,全家人充满仪式感地齐齐整整地围坐在一起。一杯接一杯的美酒,一道又一道的佳肴与一声复一声的祝福,情真意切,关爱满满。
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除了吃,另有一桩大喜事也极为期待,那就是——压岁钱。等到这餐辞旧迎新的温馨飨宴,即将画上圆满句号之际,从长辈手里接得几张崭新的角票,幸福的笑容,便于那刻彻底绽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