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德清新闻》报道,最近,康乾街道推出了一个小程序——智慧康乾。这个小程序里有线上居民信箱,居民若有问题需要反映,只需在手机上按要求操作,问题就会被街道相关人员看到,像家门口的路灯不亮了之类的事情,平时不知道找谁解决,现在只需手机操作,就有服务人员前来处理。
这样的数字化智慧服务举措,似乎并不新鲜,但是,这个小程序的特点是,一般人都能轻松应对,十分好用,“看得懂用得上”才是关键。
多年来,人工智能服务被广泛应用,群众从这些高科技服务得到了不少便利,但也有一些所谓的“人工智能”“高科技”,折腾人的方面多,让群众得到享受的方面少。像有些服务咨询电话,你打过去,被接入所谓的智能服务,不是“请按1”就是“请按2”,然后,依然是“请按1”或“请按2”,按来按去,好不容易接通了人工服务,又给你转接到其他线路,又是请按这个,请按那个。有的所谓的智能APP,不断地让你同意这个,又同意那个,一会儿跳转到这里,一会儿又跳转到那里,附加条款一个接一个,如果真的要认真看完各种条款,深入细究一下,非得半天时间,累得你够呛,一直把你弄到看不懂为止,一不小心还会掉入坑里。你想讨个说法,对不起,你一开始就点了“同意”的。
说实话,现在与朋友交谈,不谈“人工智能、数字化”就跟没上过学一样,但在现实场景中,普通人往往在惊叹科技发达的同时,又会感叹这些东西与自己存在隔膜,有些标榜为人工智能的设施,没有多大的温度感,看不懂,用不上。即使是对人工智能设施相对熟悉的高学历年轻人,遇到一些不熟悉的智能软件,思维也会“卡顿”半天,远远不够大众化,普及化,需要努力改进的细节不少。
人工智能,思考的核心在于计算。所以,它依赖的是大量的数据,但是,人的情感往往不以数据来表达。比如,老年人因为眼神不好,更喜欢语音聊天,信息量似乎超大。但是,实际上老年人聊天往往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如果只盯牢数据分析,就会走偏服务。老年人说了半天话的原因,或只是为了找个人说说话而已,与具体的内容无关,比如他们只是为了与子女亲友们情感沟通,讲的甚至是一些毫无逻辑的废话,但是,他们却有了心灵慰藉。如果人工智能只偏向于数据分析,不在人类情感上发力,那么,相信很多人更愿意原始些,起码人们的心灵有一个归宿感,不那么冷冰冰,也因此,对于大众而言,那些听不懂、用不上的人工智能服务,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真正的人工智能是让普通人很容易学会使用的,比如,重庆的一些银行智能柜台,是听得懂重庆方言的,不熟悉电脑的农民、老年人,讲当地土话也能得到智能柜台的服务“导航”。好的数字化智能服务,重在智能两字,即便使用者错误操作,也会得到及时提醒,所谓跑错了门牌号也会走对店堂。
|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