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清明节,下渚湖街道塘泾村总会举办划龙舟、泼蚕匾活动。活动前,一个耄耋老人就会在蚕匾内贴上红纸,写上一个大字。这个字很怪异,谁也不认识,因为汉字中查不到。这是什么字,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字?
据写这个字的王雪英老人解释,它其实不是一个字,是“蚕花廿四分”五个字的组合。而“蚕花廿四分”又有什么说法?王雪英说,“蚕花”就是养蚕作茧,“廿四分”就是最高产量,合起来就是盼望蚕茧大丰收。
关于“蚕花廿四分”的说法,记者作了查询。这一说法不仅塘泾有,德清及其他养蚕的地方都有。有人认为,“蚕花”是指幼蚕或蚕茧的收成,也可指蚕桑生产。“廿四分”的解释颇有意思。十分已是满分,二十四分就大大超过了满分,意思是比十分多得多。还有一种量化说法,一斤休眠的蚕宝宝能产八斤茧,即是八分,这已算是好收成了,所谓“廿四分”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蚕花廿四分”没有具体的数值,它代表了蚕农们的祈望和祝愿,希望把蚕养好。按照塘泾的习俗,蚕匾内写上“蚕花廿四分”后,就会拿到河岸边,等待龙舟。当龙舟经过此处,划龙舟的人与拿蚕匾的人会互相泼水,蚕匾被水泼得越多,预示今年蚕茧的产量越高,获得“蚕花廿四分”。
据了解,王雪英老人是塘泾龙舟活动的非遗传承人之一,她的这个独特的“蚕花廿四分”文字已成为德清蚕俗文化。记者宣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