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家浩 文 白羽 图
走进舞阳街道城山村,一股浓郁而独特的菜香便扑面而来——那是家家户户正在腌制的长梗白菜散发出的熟悉味道。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村民们正忙碌于一年中最关键的收获与加工时节。
在姚家坞连片的白菜田里,几位村民正弯腰收割,手起刀落,一棵棵青白肥硕的长梗白菜应声倒下,随后被扎成捆,用扁担一担担挑往村中。村民谢小梅趁着劳作间隙,举起手机对准当天采到的一棵“白菜王”,打算发个朋友圈。“我家5亩白菜已经全部收完,正在腌着呢!”她说道,如今在种植大户的基地帮忙,既能为自家腌菜腾出时间,还能赚些“外快”。
她口中的大户是潘国松。走进他家院落,仿佛进入了一个腌制工坊:十几口大缸整齐排列,盛满刚从地里运来的鲜嫩白菜;旁边几十个蓝色塑料桶里,是已腌制入味的成品。潘国松承包了村里20亩地种白菜,规模大了,一家人根本忙不过来,就请了6名工人帮忙。“我用井水腌菜,水质纯,没有漂白粉,菜不容易坏。”他一边麻利地捆扎腌好的白菜,一边介绍。白菜从3月到12月能种三季,眼下正是最忙碌的一季——收菜、种菜、腌菜、捆扎,一环扣一环。
关于销路,潘国松显得信心十足。院子里的这批腌白菜早已被预订一空,将陆续发往省内及江苏、安徽等地市场。目前收购价稳定在每公斤5元,算下来每亩产值接近3万元。“村里白菜形成规模后,不少收购商主动上门,武康的一些饭店还想和我们签长期合同。”潘国松语气里透着自豪。
其实,城山村的白菜种植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与早园笋齐名的两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长梗白菜从最初零星种植,到如今渐成一方产业,主要分布在姚家坞、城公坞和乌子岭三个自然村,白菜种植比例均达九成。目前,全村共有30多户村民从事白菜种植,总面积超过500亩,预计今年总产值将突破千万元大关。
面对蓬勃发展的产业,城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梁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临杭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蔬菜产业,推动白菜种植走向标准化、品牌化。令人欣慰的是,如今不少种植户的子女们也愿意返乡接手家业,他们思路活、肯钻研,正尝试通过电商、直播等新渠道,为城山白菜开辟更广阔的销售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