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庾村“莫姥姥”走红
三代人把糕点做成了甜蜜产业



|首席记者 倪忆雪 文 记者 白羽 图

冬日午后的庾村街头,被阳光照得暖意融融。在街口,一间以红色为主调的“莫姥姥”手工糕点坊格外醒目。几张亮红色的桌椅摆在门口,游客三三两两坐着,喝着咖啡、尝着糕点,成了街区里最惬意的风景。

“我都来好几次了,今天带宁波和绍兴的朋友来尝尝。”老客户杨晓刚说。朋友们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品尝青园子和茶糕,觉得糕点与咖啡的搭配格外新鲜。“午饭就在这解决了。”朋友笑着说。

和朋友组团来的,还有刚来德清创业半年的余少君。她的公司就在附近,几次“探店”后便迷上了“莫姥姥”的味道。“清新不腻,每次客户来,我都推荐来这里。”说话间,她又追加了几款糕点,打包带走。

这家手工糕点坊今年7月开业,短短数月便成了庾村的“人气点位”。主理人汪敏娜不断推出桂花方糕、小桃子糕、粽子、青园子等十余款产品,更将艾草融入糕体,创新制作“莫干山糕”。竹签一插、图案一印,外形像极了“糕点冰棍”,深受年轻游客追捧。

“好多外地游客都是专程开车来的。”汪敏娜笑着说。

距离门店五分钟车程的制作坊里,蒸汽氤氲、热气腾腾。上午10点,汪敏娜的姥姥叶春连、母亲以及几位村民已经忙开了。

案板上粉香四溢,木蒸笼整齐排开,青园子、喜糕、粽子依次上笼。揉面、裹馅、压模,每个人的动作都娴熟流畅。

叶春连是这门手艺的源头。三十多年前,她经营着一家“井龙小吃店”,用最传统的工具、最朴素的方式,做出远近闻名的糕点。“那时候每天都排长队。”她笑着回忆。

随着年岁渐长,店面停了下来。直到她的外孙女汪敏娜辞去银行工作返乡创业,再次点“燃”了这门老手艺。为了做出“小时候的味道”,叶春连一点点把经验传给女儿和外孙女,从粉和水的比例到蒸制时间,每个细节都亲自把关。

如今,“莫姥姥”的手艺因年轻团队的加入重新焕发活力,老味道有了新表达。

汪敏娜一家长期从事农业生产,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500亩农田,玉米、芋艿、早稻、西瓜等作物都能成为糕点原料。“能自己种的就自己种,放心。”她说。

糕点坊吸纳6名本地村民就业,既能在家门口学手艺,又增加收入;直播带货的加入,让小店的名气不断扩大,如今糕点的月销量已突破2万枚,成为庾村街区经济中的一股“甜力量”。

未来,“莫姥姥”将继续结合文旅场景,开发伴手礼、推出制糕体验等项目,让更多游客记住庾村的味道。

从一间小店的热气升腾,到一条产业链的慢慢成形,“莫姥姥”的故事仍在继续。

↘记者手记

庾村的冬日是慢的,但小小的糕点坊却让人看到一种“生长的力量”。采访时,我站在制作坊门口,看着蒸汽一阵阵腾起,那是一种很踏实的味道,也是一种乡村最朴素的坚韧。

一位游客说:“这糕点有香气,也有温度。”我想,这大概就是三代人守着的东西——不仅是味道,更是人与土地、人与手艺、人与村庄之间的连接。

在乡村振兴的层层宏大叙述之外,一块甜糯的糕点、一间红色的小店,也在悄悄改变着一个村子的肌理。那些看似微小的热气,汇在一起,就是乡村未来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