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凌新华:十三年创作近千块砖刻
铁笔旧砖写古镇




|通讯员 陈金德 文 沈强 图

近日,新市古镇举行“凌新华砖艺轩”揭牌仪式。这座砖艺展馆,不仅为古镇新市增添了一处文化地标,更为书画印同仁们搭建了一个交流技艺、展示风采的平台。

82岁的凌新华先生是德清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原副会长、现顾问,他和砖头“较劲”了十三年,创作刻制了近千块砖刻画作品。他之所以能研究篆刻,得益于年轻时干钳工学习的手艺。才二十多岁,他就开始苦练钳工基本功,打下了扎实的手工基础。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善刻印章的老先生。他诚心向老先生请教篆刻手艺,并按照老先生的嘱咐,购买刻刀、石头和书籍,开始琢磨、练习刻印章。这一琢磨就是35年,共刻下3000多方印章。

后来,他不再满足于在小印章上篆刻,一有空闲时间,就带着工具去市场上看别人篆刻,听别人交流经验,从中学习和揣摩金石中的诀窍。

2013年,他经过一处正在拆迁的房屋,看到了一块质地比玉石稍软的板砖,想着刻完之后效果应该不错。于是他用刻刀试了试,刻出来虽然有些粗拙,但却别有一番美感。

此后,他一门心思钻研起了“砖刻”手艺。尽管身边的人都说,从古至今篆刻都是用玉石,传统的东西不能改。可他就是想试试,因为拿起砖头,他就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砖头刻出来的效果要比玉石好得多。为了研究“砖刻”,他经常去老房子处寻找砖头,一些关心他砖刻的乡亲们,有时候看到好的砖头也会赠送给他。

砖雕工艺,分为窑前雕与窑后雕两大流派。窑前雕,是在砖坯入窑烧制前下刀,此时的泥坯质地柔软。窑后雕,则专挑烧成的青砖下手。此时的砖已如铁石般坚硬,老匠人常说:“窑后雕是硬碰硬,靠的是腕力,更是胆气。”

每次开始砖刻时,他先用铅笔在砖面勾画纹样,而后开始下刀,用力讲究稳、准、狠。刀锋过处,砖屑飞溅,雕出的线条凌厉如斧劈。

他的砖刻作品,大约80%为新市古镇的小桥流水、寺庙牌坊和埠头宅院。这些年,他的砖刻作品在德清县博物馆、莫干山庾村黄郛藏书楼和新市陆仙楼专题展览过三次。6次参与湖州多地的书画艺术类展示。他还出版了《百砖家乡情》《凌新华印跡》两本作品集,先后荣获“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中日书画展”老年组优秀奖、“浙江省第二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湖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