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朱鹮爸爸邱国强:让“国宝”从“浙”里起飞

|记者 黄欣怡

“当我接手的朱鹮从100只到现在的761只,就像我看到了新的希望一样。”2024年4月13日傍晚,在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浙江省今年首只人工孵化朱鹮出壳了,看到新生命的诞生,邱国强满脸欣慰。

邱国强于1987年进入林业系统工作,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特别是濒危珍稀鸟类朱鹮的保护领域工作突出,先后荣获“梁希科普人物奖”、浙江省“最美林业人”、“浙江好人”、湖州市实干争先“奋斗者”、德清县劳动模范等荣誉。

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朱鹮

2008年,德清从陕西引进10只朱鹮,在下渚湖湿地开展朱鹮人工迁地保护和浙江野外种群重建工程,建立了第一个南方种群。邱国强刚接手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时,朱鹮繁育中心的朱鹮受精率仅仅维持在26.34%。为此,他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开展实践调研,最终决定打破传统的肉眼观察配对与繁殖的方法,首次利用与浙江大学合作自主开发的遗传基因型信息平台,将遗传基因能够匹配的朱鹮个体全部散放在一个较大的笼网之中,让朱鹮“自由恋爱”,这一改变将朱鹮的受精率从起初的26.34%提高到了87.51%。

人工孵化又是一道坎。从白昼到黑夜,邱国强和他的团队必须每隔1个多小时去观察孵化箱,确认温度是否恒定在37.5℃,湿度保持在60%。在精确控制和仔细观察下,历经26天,朱鹮宝宝才顺利诞生。为让小朱鹮更健康成长,邱国强和团队经过反复对比分析与尝试,终于调制出最接近野生朱鹮哺育幼崽的半流食配方,提高了幼崽对营养的吸收。幼鸟存活率也从33.76%提高到了76.11%,遥遥领先于国内外其他朱鹮繁育中心。

让朱鹮在更多地方飞起来

对人工繁育的朱鹮来讲,飞出笼舍后的生活是一道又一道坎。2012年,朱鹮岛上建造了2700平方米的野外训练大棚——珍鹮园,完全模拟野外环境。在放飞之前,这些朱鹮要经过两轮严格的“军训”。第一轮:觅食能力和飞翔能力训练。第二轮:在模拟野外生存环境的野化驯养基地,进行“飞行能力”“天敌追捕”“烈日当头”“狂风暴雨”和“风霜雨雪”等一系列严酷条件的胁迫性训练。2014年,邱国强和团队将经野化训练的33只个体进行野外放飞,实现了中国南方地区朱鹮第一次成功放飞。

2016年,20只优质朱鹮被运往四川峨眉山,这是德清朱鹮为支援我国西南地区朱鹮种群重建的首次输出。之后的西溪湿地、钱江源国家公园与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朱鹮也相继成功放归野外,加快了中国南方朱鹮野外种群地方重建步伐。

为野生动物保护出一份力

16年来,朱鹮保护工程一直是邱国强团队最上心的事,他们通过立体式生态治理打造优质栖息地,攻克饲养、繁育、野化等技术难关,提高了朱鹮后代个体质量。德清朱鹮繁育与野外种群重建已经成为濒危物种拯救的典范。为了能更好地保护这些回归自然的“孩子”,让更多的人关注并了解朱鹮保护的重要意义,邱国强当起了朱鹮保护的“宣传大使”,一方面走访附近村民,向村民介绍朱鹮的习性,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开展“朱鹮小天使”选拔赛、生态研学活动等,让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朱鹮的队伍中。如今在德清县,老百姓都自觉参与朱鹮保护,人与朱鹮相处得更加和谐。

路漫漫其修远兮,邱国强明白,朱鹮的保护工作远没有结束,只有维持好当地的生态之美,国宝朱鹮才会长久地留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