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何不趁兴似元宵

◎金晓慧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今年的年味特别浓郁,各地庆祝新年的民俗活动精彩纷呈,从徽州的嬉鱼灯到潮汕的英歌舞。此番热闹正是记忆中的年味,而小时候的新年尤在元宵节那一天达到最盛,逛灯会、看舞龙、食汤圆,这一天是年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启。

过去,人们非常重视元宵节,和过年一样隆重。从那些古诗词中就能感受到上元气息了,灯火璀璨、火树银花、皓月同辉,“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花市灯如昼”“灯烧月下月如银”。任想象在诗词里游骋,元宵那一天,人们盛装出行,手里拿着鱼灯,或是拎着花灯,灯火点亮夜色,温柔年月,一路上都是谈笑风生,而走不多远就是为舞龙舞狮连连叫好。记得小时候,小镇上有一支由几个村联合组建的舞龙队伍,每到元宵,吃过晚饭,附近村庄的人都会聚集赶到一个空地广场观看他们表演。烟花在夜幕中绽放,空地上的烟花也开始燃放,一阵锣鼓喧天,一条游龙瞬时飞奔而来,银光飞溅,在众人的惊叹中,游龙或一跃而起,或腾云驾雾。飞龙在天的气势,龙腾虎跃的精神,在舞龙者矫健的步伐和强劲的挥舞中不断展现,充满了生机朝气,而人们也寄予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热闹以外,元宵节无疑是浪漫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也是古代的情人节,那天最美的风景不只是花灯烟火,还有那些盛装出行的丽人,“今夜可冷春,河桥多丽人。”“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尽管电视剧《大明宫词》里的情节是杜撰的,可我和很多观众一样,对薛绍和太平公主在上元节的邂逅印象深刻,在大唐解除宵禁的元夜,古人们也许就是这样相遇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美好佳节遇见有缘之人,这很难不让人想到一种在热闹中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兴致。无论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盛景,还是“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的盛情,似乎是因为新年的结束,人们用了最大的热情迎接度过这个节日。灯火可亲,人间有情。这常常让我想到《生年不满百》的感叹“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元宵节,灯火通明,照亮这一整年未来的每个日子,充满了温情和希望。其实,我们对待人生也应以对待元宵的这份趁兴,毕竟人生苦短,必须快乐。历经三年疫情的憋屈,人们似乎滋长出了一种“报复式”“爆发式”的补偿心理机制,但趁兴本来就是对待充满了难以预料的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

唐寅在《元宵》中写“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趁兴热爱,趁兴努力,趁兴奔赴,人生的每一天都值得我们像过元宵节那份兴致一样,不辜负世间的良辰美景。“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