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逛了武康之后,一声感叹:怎么看不到一幢老房子,明清建筑全无,就连民国的也看不到,难道武康是文化的沙漠?细细探究,反而吓了一跳,武康的文化土壤竟然这么深厚,不是沙漠,而是沃土,动辄要以千年来计数,超出常人的想象。
如果去武康近郊走走,很有可能踩到上千年的陶瓷碎片,一不留神会走进西汉三国,一不小心就到春秋战国,走得更远的一脚跨进夏商西周,还有可能穿越进入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所以,以前的“文化沙漠说”实属孤陋寡闻。
确实,曾经有一段时间,尤其是德清县城刚刚从乾元搬迁至武康时,经常有人调侃武康是文化的沙漠。因为那时的武康,除了铁路公路等交通条件比较领先之外,其他的如文化基础设施近乎从零起步,用白手起家来形容并不为过。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现在的武康各种文化设施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像位于武康的德清图书馆跻身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
随着人们对武康的了解逐渐深入,许多人发现武康有“一怪”,如果看历史,要看一两百年的,有点困难,但要看上千年的,反倒容易。有别于其他地区,明清及民国年间的遗迹极少,上千年的反倒很多。要真正认识和了解德清的历史,必须看懂武康的这“一怪”。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产生武康没有文化的错觉?许多人看历史往往局限于一二百年内的老建筑,比如明代的老桥,清代的老街,而对于更久年代的历史,因为沉睡于地下,经常处于“无感状态”。
那么,历史文化如此厚重的武康,为什么难以见到明清等近代建筑?这与两次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一是清末,武康因地处交通要道,成为太平军与清军作战的主战场之一,武康县人口损失极为严重,史料记载人口损失90%以上。人口如此,建筑的毁损可想而知。这从现在许多“老武康”的祖籍,我们也能了解到,大多数所谓的“老武康”多为清末后期民国年间移民而来。二是,1937年冬天,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沦陷,日军沿京杭国道一路烧杀抢掠,三桥埠、武康、上柏三个集镇化为灰烬,清末民初恢复重建的古建筑、古街再次变成了焦土。两次重创,让武康的古建筑近乎归零。
武康城区看不到明清古建筑,让后人无比心痛。但再心痛,我们也改变不了历史。不过,现在有一个好消息是,今年浙江省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公布,10处遗址入选,德清原始瓷窑址位列其中。从夏商到西周,从春秋到战国,跨越年代长,产品种类多,德清原始瓷窑址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
德清原始瓷窑址在哪里?在武康主城区东北侧,阜溪街道龙胜村、龙山村的低山丘陵。德清民间代代相传这样一个地名,称龙山一带为“剥皮龙山”,曾经有人误以为,那是一种地域歧视,但人们始终找不到歧视的理由,随着近年来考古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终于发现,武康区域有着太多的历史遗存,“剥皮”正是这里古代的瓷窑业发达的真实写照,佐证了这里的陶瓷泥土与薪炭林资源的丰富,也反映了历史上武康地区的辉煌与发达。据报道,德清原始瓷窑址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规模203.41万平方米(约3050亩),东至小山漾东侧,西至姚坞里窑址片区西侧,北至弯头山,南至下南山,计划三年建成。
显然,那些因为距离今天太久远的历史,随着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能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灿烂辉煌的德清文明史。
我们说,学史可以明理,学史可以增信。学过德清的历史之后,人们会由衷感叹:武康确实是文化的沃土。
|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