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想秋节前回新市看看,可是女儿们决定要我先去美国,在新买的房子里住过年,才回大陆。”
“最近长女归亚蕾应大陆电影公司邀请,要到上海拍“女儿红”电影,有较长时间的停留,如果可能,我想趁便回家看看,一了心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饱含着对故乡思念之情的信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从台湾高雄市飞往德清县新市造纸厂胡凤茜的手中。写信者名叫归汝南,1947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从此,他有了另一个名字——归来。
|记者陈德明
美国来信
胡凤茜的奶奶归阿文,原籍桐乡晚村归家埭,后来一直生活在新市,她唯一的亲弟弟归汝南后来也到了新市,并且在这里成长、从军。
在新市,有几个同是归家埭的老乡,平时常来归阿文家走动。1984年的一天,一位老乡跑来对归阿文说,你有一封信寄到了归家埭,是从美国寄来的。归阿文很是诧异:我在美国没有亲戚呀。但是直觉告诉她,这封信很可能跟远在台湾的弟弟有关。
很快,胡凤茜的丈夫就到了晚村归家埭,从大队部拿到了这封信。他顺便还打听到了归家的老宅,并到那里实地踏看了一番。“老宅已经没有归家的后人了,房子差不多已经坍塌,所以那个地方乡亲们都叫做‘坍弄堂’。”
拿到信后,胡凤茜就拆开来念给奶奶听。信是归汝南在美国的小儿媳写来的,原来他育有三个女儿、三个儿子,长女就是大陆观众比较熟悉的台湾著名演员归亚蕾。“奶奶听我念完信后喜出望外,马上让我写回信。后来我和舅公之间就持续通信,互寄全家福照片。”胡凤茜边说边拿出了一张塑封好的大合影照,背面详细注明了每个家庭成员的名字,以及和归汝南之间的关系。“舅公说,有了这张照片,以后你们后辈见面就有了见证。他还在信里告诉我,他把我们寄去的全家福照片放大以后,挂在了客厅里最显眼的位置。”
魂牵梦萦
在多年的鸿雁传书中,归汝南多次表达了想回故乡看看的愿望,还有两次,他甚至想委托胡凤茜帮他在德清买一套房子,他好回来定居。
“舅公想回新市的愿望十分强烈,也有过几次机会,可惜最终没能成行。第一次是他随团到上海访问,因为是集体行动,所以无法抽身单独前来新市。第二次是陪伴夫人回湖南长沙探亲,想借机再来新市,但是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提前返回了台湾。第三次是1994年长女归亚蕾来大陆参演电影《女儿红》,想带他一起来,但最终因为身体原因而没有成行。”胡凤茜说,为了迎接舅公的到来,她和丈夫甚至把自家的楼上装修了一遍,当时就想着要让舅公住上一段时间。
在书信往来中,他们述说着各自的家庭生活情况,一次次地约定归乡的日期,一次次地憧憬着相逢的喜悦。“我们也曾想过去台湾旅行,见一见舅公,把太外婆对儿子、奶奶对弟弟的思念以及弥留之际的嘱托,亲口告诉舅公。但是没想到后来舅公的身体每况愈下,我们还没来得及团聚,奶奶、舅公就先后辞世了,留下了一个永久的遗憾。”
完成遗志
上一辈人没有完成的遗志,自有下一辈人来完成,这也是中华孝道之一种。
2016年3月26日至4月2日,台湾湖州(吴兴)同乡会近60名台湾湖州同乡会成员回乡参访,归汝南最小的女儿归亚蒂也在此列。她此行还肩负着父亲的嘱托——回乡寻访亲人。参访期间,同乡会成员曾到过德清莫干山,虽然和胡凤茜一家失之交臂,但归亚蒂却认识了同乡会的另一位成员——原籍德清新市的余女士,并托余女士寻访家住新市的胡凤茜。
4月2日,归亚蒂起程返台后,4月4日,2016年含山“轧蚕花”民俗活动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含山风景区举行,余女士就约了新市的一位小姐妹前往那里游玩观光,路上就把归亚蒂所托之事告诉了小姐妹。没想到小姐妹一听就惊叫起来:“胡凤茜我认识,她是我以前在新市造纸厂的老同事!台湾的著名演员归亚蕾是她家的亲戚,这事我们厂里很多同事都知道,每次传达室有了她的信,我们都会告诉她‘凤茜,台湾来信了!’。”
更巧的是,当天胡凤茜和丈夫也去了含山风景区,而且还巧遇了余女士和那位老同事。余女士在惊喜之余,马上拿起手机拍下了胡凤茜夫妇俩的照片发给了已在台湾的归亚蒂。“归亚蒂马上就给我打来了电话,电话里她很激动,不仅问起我老家的情况,还问起了她父亲的原名、爷爷的名字,我们一下子就接上了头。”
胡凤茜说,在通讯业日渐发达的今天,双方的联系已变得十分便捷。令她感到高兴的是,老一辈人的遗志终于快要完成了,到那时,就可以告慰在天堂的太外婆、奶奶和舅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