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武康街道“三办”破局城市治理“三重门”

|记者 陆彦伶

在武康街道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巨大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12345热线、网格巡查上报等信息。其中,一条老旧小区水管渗漏的诉求被精准派发,从发现到处置全程不超过4小时。这高效场景,正是武康街道践行“三考一答”、创新“三办”机制的生动缩影。

作为德清主城区街道,武康街道直面“小区多、人员杂、热线警情高位运行”的治理挑战,以“康城共治”1320工作体系,让治理既有速度更具温度。

“接诉即办”

一脑统筹,民呼秒应

“私营城安平街有情感纠纷,请立即处置!”指挥室接到县110平台消息后,“24小时民生服务队”迅速出动,现场调解,经数小时沟通,双方重归于好。

这是武康街道“接诉即办”机制的日常切片。事实上,早在2023年9月,武康街道已整合基层治理、执法、110、12345等多平台资源,打造“一脑统筹、多元联动”机制。

“我们就像24小时在线的‘急诊科’。”指挥室负责人介绍,自运行以来,16241起诉求高效响应,110警情下降33.5%,非警务事项实现100%现场处置。

“未诉先办”

哨响人到,解忧于未萌

当“接诉即办”渐入佳境,治理者把目光投向更前端。“很多矛盾爆发前早有征兆。”武康街道社会治理办工作人员周晓琳开始翻工作笔记:外墙脱落、违建苗头、垃圾堆积——这些村社“看得见管不住”的痛点,催生了“未诉先办”机制。

城西村“黑沙滩”原是尘土飞扬的堆场,网格员通过“未诉先办”机制上报后,街道迅速整治,如今变身网红打卡地。

武康街道将高频问题归为6大类,明确13个责任主体。网格员通过掌上APP直通指挥中枢,形成“发现-处置-反馈”闭环。机制运行以来,主动化解矛盾35件,解决问题29个。

“不诉自办”

共商共治,激发内生力

治理深水区是如何让居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在丰桥社区“泰和调解室”,社区干部汪海琪与市场工作人员刘小宝刚化解完一场因消费引起的纠纷。“把理讲透,把心捂热。”汪海琪展示调解记录本:30多个红手印见证着矛盾双方的和解。像这样的品牌调解室,已在15个村社生根。

此外,武康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还启动“双百双千”行动,培育百个共治项目、百支共治队伍、千名社区达人,为老百姓干成千件好事。

接下来,武康街道将深化做实“康城共治”1320工作体系,以社会工作服务站为核心,畅通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居民自治“三方共治”路径,实施无物管老旧小区多元共治、商圈自治、“小巷管家”等20余个共治项目,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记者手记

武康街道的“三办”工作法,如同三股强劲的暖流,精准注入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这条从“被动应对”跃升为“主动治理”,最终迈向“全民参与”的路径清晰可见。

当居民从“观众席”走上“治理台”,那些曾经困扰城市末梢的痛点、难点、堵点,便能转化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支点,最终汇聚成一座城市最坚实、最温暖的治理底座。这,或许正是新时代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武康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