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我县135名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充电”

|记者 杨名

8月的康城,热浪翻滚。一大早,湖州市技师学院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高级讲师林莉迎着朝阳,穿过车流,匆匆赶往莫干山高新区。这个暑假,她的身份悄然转变——从三尺讲台上的教师,化身浙江南方测绘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新员工”。

走进公司,映入眼帘的是智能测绘技术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成果,林莉指着工作站上清晰的立体模型介绍道:“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构建的三维模型,我们能够高效、精准地采集地形图数据,原本抽象的测绘知识变得直观可感、‘触手可及’。”

林莉的主要实践工作是基于这些实景三维模型开展地形图数据采集,将原始航测数据转化为可用于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标准化地理信息成果。自入职以来,她和同行的下企业教师全程参与测绘项目全流程,从外业数据采集到内业建模处理,与企业技术团队密切协作。工位上,那本厚厚的笔记本已写满操作要点与数据处理心得,细致记录着她从课堂走向产业一线的每一步实践。

除了林莉,不少老师也在各自所在企业“发光发热”:在人工智能企业,青年教师们围着机械臂讨论编程逻辑;在新能源汽车车间,实训教师正记录电池组拆装要点……处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学习场景。

“这让我们未来的教学工作方向更加明确。”德清职业中专老师周焘焘说,一线教师进企业重做“学生”,除了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外,还能让学校及时了解企业对高职人才的技能和知识需求。“企业工程师们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学院后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内容的开设、如何设计教学情境等方面都提出了宝贵建议。”

实际上,这样的“变形记”在我县职业学校已持续近20年。今年暑假,135名职业学校教师组成“暑期特训营”,分赴22家企业“充电”。

湖州市技师学院、县职业中专执行校长沈奇民指着桌上的校企合作网络图说:“教师带着教学问题去,带着技术方案回,课堂与车间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

这样的投入是为了什么?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助力学校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则是服务企业发展需求。“教师深入一线,亲身体验企业的生产工艺、工作环境、工作模式,有利于深入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还能精准服务企业,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中来,为校企深度融合奠定基础。”

这是我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举措,有助于推动教师队伍由“双师型”向“工匠型”转型升级,是用实际行动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生动实践。

夜幕降临,教师蔡澄珏还在与企业工程师热烈讨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在灯光下泛着光……这个夏天,教师们的“充电”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