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转战德清八载:王万斌的地信攻坚路

|记者 陆彦伶

浙江正元副总工程师、科技质量部技术专家王万斌,立于办公楼窗前眺望德清地理信息小镇。这位自90年代便深耕地信领域的“老兵”,2017年从集团旗下分公司转战此处时,浙江正元已在这片土地扎根五载。八年间,他参与企业从区域团队到省级技术中心的跨越,见证小镇从产业集聚向“国际地信城”的跃升。

二十余载的行业浸润,让王万斌对产业趋势有着敏锐判断。2017年,当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旗下的正元地理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调派他支援德清时,这家2012年成立的企业正处技术升级的关键期。“德清的产业生态已见雏形,正元既有央企底蕴,又得地方政策加持,这里能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他毫不犹豫接下这份使命。

作为深耕行业多年的技术骨干,王万斌加入时,浙江正元虽度过初创期,却面临复杂场景技术应用的短板与人才结构优化的挑战。他记得,彼时团队在地下管网探测领域仍受限于传统技术,数据精度常遇瓶颈。而德清县政府的“护航”从未缺席:通过“地信企业培大育强计划”牵线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借“人才新政”引进AI领域专才,在资质升级中提供“一对一”指导。“政企不是简单的扶持与被扶持,更像齿轮咬合,共推产业向上。”

“政府不仅给政策,更给思路。”当地方提出“地理信息产业高质量开放融合”导向时,王万斌推动公司加速向“地理信息+”转型。德清全域水生态协同、气象灾害预警等项目的成功,正是这种转型的生动实践。在他看来,德清“既搭舞台又指方向”的生态,让技术快速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生产力。

在技术攻坚的道路上,王万斌始终以“敬业、求实、创新”为标尺。从推动企业级研发中心升级为省级技术中心,到主导产出86项软著与6项专利,技术团队的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在德清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团队面临管线数据残缺、探测难度大的挑战。他带领技术人员连续两周蹲守现场,白天勘测、夜晚核数据,最终研发的优化算法为项目节省30%工期。“求实要扎根现场,创新须解决真问题。”这是他常对年轻工程师说的话。

这种务实创新的理念,也指引着他在技术布局上的前瞻性。早在行业聚焦地面测绘时,王万斌已盯上地下空间开发潜力,推动组建地下管网研发团队,攻克大埋深、非金属管线探测难题,形成5种新技术方法填补空白。而德清的“产学研用”生态更加速了技术突破——与莫干山地信实验室等机构合作,让供水管网漏损AI识别算法在德清水务集团验证中精度可靠,这种“实验室+企业+场景”的模式,正是创新生态的缩影。

如今,面对地理信息与AI、物联网融合的爆发期,王万斌的技术路线图清晰具体:年内要带队完成大埋深非金属管线探测技术的工程化验证,让探测精度再提升15%;优化供水管网漏损AI模型,争取在德清实现漏点定位误差控制在1米内;同步提升管网缺陷AI识别精度,拓展管道缺陷评估模型,还要联合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把城市生命线安全评估系统打磨成可复制的“德清样板”。

“剩下的职业生涯,就想在德清把这几件事做透。”这位技术专家的规划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对技术突破的执着——就像过去多年里,他始终做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