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这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2005年到德清接访时提出的重要论述,为德清乃至全省全国信访工作指明了方向。今日起,本报开设《“三考一答”德清答卷》专栏,解码一座小城如何用二十年时间绣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治理新图景。
|记者 王力中 徐晟昱
莫干山的晨雾尚未散尽,城区的快餐店已飘起饭香。外卖骑手陈师傅捧着热腾腾的面条感叹:“送餐总错过饭点,这里能吃上热乎饭,还打6折!”几公里外,“小哥驿站”里,快递小哥扫码即可获取专业工伤法律咨询;雷甸镇升华物流园内,货车司机歇脚的建议,很快得到响应……
德清,这座苕溪之滨的浙北小城,正以遍布城乡的近百个特色服务站点,二十年如一日地编织着一张精密亦温情的治理网络,用时间交出了一份县域善治的生动答卷。
民声速递:
诉求捕捉的毛细血管
“调解员,帮帮我吧,隔壁的邻居一直在占用公共面积……”某日,下渚湖街道的陈先生因邻居违建事件,来到街道接访窗口求助。“金牌调解员”了解情况后,会同工作人员再次上门,邻居承诺会合法合规合理建房,促成双方和解。
“治理精度始于对多元声音的捕捉。”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不论是设在镇街的接访窗口,还是遍布园区的“安薪驿站”、民宿集群的“民情驿站”,交通枢纽的“司机之家”……这些构成了15分钟服务圈的物理节点。而真正激活这些节点的,是穿行其间的“民情哨兵”。
在今年7月的“轮值局长”聘用仪式上,来自教育界、企业等领域的5位代表正式受聘为第一批“编外局长”,在两个月的履职期内,履行起“民情联络员”“营商观察员”“执法监督员”的职责,广泛收集企业群众的意见建议,深入了解产业和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堵点和难点。
毛细血管最末端的声音如何传导?货车司机庞师傅因为未结清的7300元运费拨通了“12345-7”的热线电话,热线迅速联动了县交通运输局及物流园区,短时间内便解决了他的运费难题。这个专为新就业群体开通的专线,成为了骑手、司机、快递员们遇到困难时的“第一求助站”。
这些纵横交织的“民意直通车”,共同编织起一张感知灵敏、响应迅捷、处置高效的社会治理网络,让群众的“呼声”落地有声、可感可及。
智治跃迁:
分钟级响应的治理革命
“没有亮起警报‘红灯’,我就放心了。”在上下班高峰期,禹越镇三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海良总会打开“数字乡村一张图”的电子大屏,点击交通事故网格,图中会以“红黄绿”三色分别标注车流拥堵情况。
2020年,我县发布“数字乡村一张图”县域建设标准,如今,村村都能看到这张三维数字地图。从乡村规划、经营、环境再到乡村服务和乡村治理5个领域,这不仅是一张电子地图,更是乡村智治的好助手。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机制层面。在浙政钉上线的“社会治理指令钉”应用,贯通县、镇、站所三级,打造快速响应链。针对网格员反映的小区内商业街部分餐饮店扰民问题,10分钟内,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环保等多个部门联合上门,一个星期完成了整改。
数字治理的溢出效应,正在不断发酵。德清县“企业码”已实现域内1.4万家企业服务全覆盖,依托数字化平台,上百家企业的数千万元技改扶持资金得以高效、精准“秒兑”;更具突破性的是,全球化的智能招商网络展现出强大引力,成功链接华为车联网实验室、普天5G产业园等高能级项目落地。“数字沃土”不断孕育着产业新“丰景”。
共治图景:
新老德清人的“契约”
在德清,“共治”是融入日常的生动实践。
从“德清嫂”温情化解家事千千结,钟管商会务实破解企业“围墙难题”,到“银耀天平工作室”为银发族撑起法律晴空,再到星罗棋布的村社调解组织……一张“纠纷生于何处,调解便扎根何处”的精密网络已然织就,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石。
事实上,德清的共治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脉。在莫干山镇的燎原村,一处闲置空间正蝶变为“山中青年”品牌计划中心——一个集品牌展示、文化碰撞于一体的沉浸式空间。其背后的灵魂,是一个由“新村民”组成的“虚拟村民小组”。自今年4月起,这些扎根山野的咖啡店主、民宿主人、文创设计师、数字游民们,被赋予了实实在在的参事议事权,从旁观者变身为乡村更新的“共创者”。
最动人的融合发生在街头巷尾。“万一用上了呢?这可是救命的事。”外卖小哥周飞是蓝骑士志愿救护队的一员,他的送餐车上多了一个醒目的AED急救包。经过系列的急救培训,这支队伍不仅全员通过专业急救培训,让急救技能随车轮流动在城市脉络中,更将偶然的善意升华为触手可及的应急保障。
从家庭到社群、从乡村到街区的共治实践,共同勾勒出德清社会治理的温暖底色——它既是新老居民以责任与信任写就的无形契约,更是一座城市将个体力量汇聚为集体智慧的生动诠释。
制度密码:
可持续治理的基因工程
翻开德清信访局的曲线图,两条下行线引人注目:今年上半年,全县赴省访量降14.85%,市访批次降23.08%。
溯源根本,答案就在德清县社会治理中心一楼大厅墙上。“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三句话熠熠生辉。这正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2005年到德清接访时提出的重要论述,为德清乃至全省全国信访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奠定了德清二十年治理创新的思想基石。
“降温背后是二十年的制度迭代。”县信访局相关负责人翻开了档案。正是在这一年,德清建立了“领导信访接待日”。以此为起点,制度不断升级:2022年形成“县领导开门接访、乡镇领导随时候访、村社干部上门走访”立体式接访体系,再到2024年实现县领导每日坐班接访。德清的治理重心不断下移,将90%以上的信访矛盾化解在镇、村一级,生动践行着“三考一答”的要求。
治理生态,根植于深厚的民间智慧与道德自觉,又在制度保障下枝繁叶茂。从1997年自发设立第一个民间奖项以来,20多年间,德清百姓的一个又一个“金点子”成为了推动社会建设的“金钥匙”。如今,我县民间设奖奖项总数增至90个。这些“草根道德奖”的背后,有十几年如一日的爱心奉献,也有从获奖人到设奖人的接力传承。
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治理路径中,德清以其多元主体共塑的社会韧性,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标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文钊曾指出:德清实践的闪光点,在于“深度融合数字智治与道德引领,以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百姓幸福感,为千县万城提供了充满启发性的治理样本”。
这片土地上的治理革新,非一日之功,而是深植于制度创新、道德滋养与数字赋能的沃土。当法治的根基、德治的温度与智治的效能交织共振,才能让矛盾的化解在基层,善意的传递在民间,幸福的感知在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