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明月
清晨的雷甸镇解放村,无人机在田间嗡嗡作响,鑫良农场负责人殷鑫良正专注地操作着设备。梅雨季刚过,这位“85后”新农人就抢抓农时,用无人机开展农药喷洒和施肥作业。“以前100亩地需要7个人忙活一整天,现在无人机三小时就能搞定。”谈起现代农业技术,殷鑫良赞不绝口。
这位1988年出生的共产党员,人生轨迹与农田结下了不解之缘。2008年从海军退伍后,殷鑫良曾在解放村村委工作,2017年他的父亲开始涉足农业,2020年殷鑫良正式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当起了新农人。
当时,像殷鑫良这个年纪选择务农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刚开始那会儿真是累得够呛,每天从早忙到晚,差点坚持不住。”殷鑫良回忆道。那时,解放村村书记对他说:“你是共产党员,你不带头谁带头?”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殷鑫良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刻重燃斗志,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2021年,德清县雷甸镇鑫良农场正式注册成立。殷鑫良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种植模式的局限性,毅然拿出大部分积蓄购置农机设备,开启了农业现代化转型之路。他每年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系统学习植保无人机技术等现代农业知识,通过外出考察、引进先进技术,逐渐从“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
在殷鑫良的精心经营下,农场形成了全程机械化种植生产体系:运用飞播技术降低人工成本,实行粮油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引进新品种实现高质高产。渐渐地,这片“新式粮田”在当地打响了名气。为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殷鑫良还注册了“雷甸陆萱”商标,走品牌化道路。如今,农场水稻、小麦种植面积已超千亩,其生产的"陆萱"大米还荣获2022年德清好稻米金奖。
“看着水稻抽穗时的场景,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殷鑫良感慨道。这位曾经的海军战士,用军人的坚韧在田间地头开辟出新天地,将传统农业做成了“朝阳产业”。在他的示范带动下,鑫良农场已成为当地农业现代化的标杆,吸引众多种植户前来取经。
作为党员,殷鑫良始终不忘回馈乡邻。他主动为村民解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增产技术等问题,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在他的指导下,周边农户的种植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生产得到有效保障。“我的目标就是用新技术种出优质水稻,带动更多乡亲过上好日子。”这位新时代农人的话语中,既彰显着共产党员的担当,又寄托着现代农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