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深挖“非遗”底蕴 激活礼堂一池春水

|记者 韩洁

“对,这两片贴紧再缝合。”近日,走进禹越镇夏东村文化礼堂的非遗工坊,村民妇女正在社工的带领下,学习着制作虎头鞋,一旁的展示架上还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虎头延伸手工制作。“每周我都会过来一起做手工,还能增加收入呢。”村民杨玉芬说。

非遗是夏东村的特色文化之一,据悉,该村已经拥有三跳、摊簧戏、虎头鞋3个省市级非遗项目。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夏东村突破了单一礼堂限制,打造了以核心礼堂串联多个特色空间的全域文化礼堂格局,以“非遗”为特色,催生礼堂“内生力”,不断擦亮乡村文化特色品牌,扩大礼堂的影响力、辐射力。

“非遗是我们本土的文化,我们致力于通过礼堂这个阵地来传播传扬。”夏东村村委委员沈璐介绍,根据3个省市非遗项目,夏东村设立了相应的本土名家工作室,与朱子松、方桂芝等本地戏曲名家签约,在文化礼堂内提供工作室场地,免费为村民开展“驻堂活动”“驻堂教学”,潜移默化间以文化沁润村民文娱生活,助推本土文化传承。“非遗传承要唱好‘内外结合’的文章,我们夏东村除了有本地名家助阵以外,本村的非遗传承人、文化带头人也自发组建‘爱如夏花’少儿花鼓戏团、夏东美合唱队等多个文化艺术团队,定期开展‘萌娃花鼓戏’‘欢快的村舞跳起来’等活动,已举办260多场了,非常受村民欢迎。”

阵地要活,内容更要活。沈璐说,如今的文化礼堂月月有活动、季季有演出,就像是为村民们准备的文化“饕餮盛宴”,而“盛宴”不仅有配餐,还能自主点单。“有来自县级、镇级的宣讲团、艺术团等,他们根据主流思想的主题主线制定了契合本村风俗民意的‘活动菜单’,村民想看什么就编排什么,活动办进了村民的心里才能增强他们对文化礼堂的认同感、归属感。”

而在夏东村文化礼堂这个“大餐桌”上,不仅有非遗“特色菜”、活动“家常菜”,还有文产“融合菜”。据悉,近年来,夏东村采用“礼堂+”的运营模式,不仅在文化礼堂公共空间内引入本地少儿培训机构等第三方文化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虎头虎脑”、戏曲动漫人物系列文创产品,同时结合本村特色在礼堂内设置“零工市场”“农民直播间”“非遗工坊”“青年创客基地”等功能场景,将文化特色与电商产业结合,带动全职妈妈、微残障人士、退休职工等群体增收,“农民直播间”吸引线上粉丝4万余人,年均销售手工艺品、农产品等村礼系列产品50万元。

村民的礼堂,是村民的家。“接下来,夏东村将继续深挖‘非遗’文化底蕴,以文化激活礼堂的‘一池春水’,擦亮‘文明润心·夏东焕新’文化底色,让我们的村民精神更加富有。”沈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