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部队里的露天电影
◎朱秀坤

在新兵连,看电影是最让人激动的一件事。每日里高强度的队列训练让人的肌肉和神经绷得紧紧的,睡梦里都在做着正步走的分解动作,这时候能看上一场电影是多么轻松的一种娱乐享受啊,大家别提多开心!整队,集合,提着小马扎,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口号“唰唰唰”带到大操场,“放马扎!”“坐下!”这才抬头挺胸坐得笔直。哟嗬!上千人的操场啊,全训练团都来了,密密匝匝的,可也是各连队比试、露脸的大好机会,首长们都看着呢。

于是拉歌开始了,自家先起头唱上一段,便有带队的站起来,可着嗓门喊:“三连来一个,好不好?”“好!”若三连没动静,又吼上了:“革命歌曲大家唱,我们唱完——”“三连唱!”三连见这阵势,赶紧开唱。若还不肯唱,那边可不客气了:“冬瓜皮,西瓜皮,三连不唱是赖皮!”也有不满足的,继续拉:“三连唱得好不好?”“好!”“再来一个要不要?”“要!”直闹得场上气氛全调动起来了,电影才开场,这在部队就叫作士气高昂。记得新兵连里看的第一场电影是《雷锋》,正是春天,三棵高达屋檐口的古老杏树绽开了粉红粉白的花朵,地上已经有了落花。天上是一轮明月,我们就坐在杏花疏影里,聚精会神地看电影,耳边还传来一阵阵的海涛声——出了大门200米就是大海啊!现在想想,都是诗意。

下了老兵连,仍是看电影,只是人少得多,三四个连队聚在一个四合院里,不用银幕,投影在一块白粉墙上。也拉歌,坐的马扎,却听不到海潮声,离海远了些。只是那院里的榆叶梅,在夜色中散发出一股清雅的芬芳,总让我想起家乡的稻花香、芰荷香,而电影内容若是涉及亲情或乡愁,必是催得我心中酸涩,胸中兀自弥漫出淡淡的惆怅。那时我是喜欢看电影的,有时离团部2公里远的基地俱乐部放电影,又是双休日,我也会兴冲冲地约上几名战友,一起去观赏。具体看过哪些电影都忘了,只记得那窄窄的山路蜿蜒着,路边开满了赤橙粉紫的野花,到了秋天毫不费力地就能摘上一兜野桃野杏,边吃边聊,不觉中就到了。记得那年考军校,考试前夕,还看了一场《大红灯笼高高挂》,印象极深。有时碰到市里有好片子,我也会去看,那时在放正式片子之前,还有些加映的记录片,看《滚滚红尘》时,我就看到了关于我们家乡的两部记录片,千山万水的异地他乡啊,能了解到家乡的信息,实在是太让人高兴。

军校里也有电影,周末还有收费的经典名片,我每场都看。像《魂断蓝桥》《蝴蝶梦》《紧急下潜》等等,就是那时看的,真正领略到了大牌明星的迷人风采和精湛演技。

分到部队,还看电影。却不大如从前那么热衷了,不知是电影不如从前还是人的品味变了。不过遇上好片子,我还是看的。比如《那山,那人,那狗》,那种散文诗一般淡淡的忧郁和赏心悦目的山野风光,真的让我发自肺腑的喜爱。看完电影,与战友们散散淡淡地走在归队的水泥路上,扑鼻的是清新的有着露珠野草香气的空气,盈耳俱是青蛙与蟋蟀不知疲倦的鸣唱,星光下还有小小的萤火虫提着一盏盏神秘的灯笼在游走。我忽然就有了指挥唱歌的冲动,起了个头,大家马上扯开洪亮的嗓子,一路歌唱回到连队……

后来,我调到一所军校当干事,家属也随军了,便不再与战友们看电影。只一次领着小女,抱着让她见识一番的心理,看过一场,还是露天电影,偌大的操场,几千名学员一起看,《天上的恋人》,一部好片子。

如今我已转业离开部队,再没看过露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