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名
在乾元镇,有几条紧邻的里弄,交互错杂、狭窄相对,散落着一些古建老宅,如何让它们“活”起来、“火”起来?乾元闯了三道“关”——搬迁收储、保护修缮、活化利用。老建筑焕发出新活力。
时值盛夏,乾元古城的老巷赵家弄,又变得充满生机。走进弄堂,踩着被日头晒得发白的青砖,往里走,是一间古色古香的民间版画馆。厅堂里,一堂非遗雕版印刷体验课正在进行,这堂课的主题是木刻版画的拓印技艺。
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座老宅院,建筑精美,但在历史的冲刷下已经一片斑驳。让它“活”起来的是来自北京“福荦我家”传统文化社群创始人吴菲。“我们在保护老宅的基础上,进行可拆、可逆的开发。”对于版画与老宅的结缘,吴菲形容为“天时地利人和”。她十多年来专注于木版水印这一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一年前,在一场非遗文化交流活动中与乾元相识,并相中了赵家弄,选择在此开起版画馆。
历史上,这里曾是木版水印的重要传承地。为了发挥老宅的功能,吴菲和团队费尽了心思,严格遵循修旧如旧,买来老砖老瓦,耗时3个月,还原古宅原貌。“就是希望传统、当下和未来在这个空间内实现完美融合。”为追溯版画艺术史,不久前,吴菲还邀请敦煌壁画大师牛玉生在空间内复制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将版画艺术融入生活当中。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对于乾元而言,除了山水、美食与人间烟火,古宅亦代表着小城独特性的历史文脉。如何更好地对城市老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推进城市更新,是乾元镇在“千年古城复兴”进程中面临的一大考题。
“其实,修复比推倒重建更难。”据乾元镇党委委员高玲玲描述,在近几年修缮的时间里,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多数老宅房梁和立柱老旧破烂,工匠留下能用的木料,用拼接、打箍等方式加固;所有老房子的青砖块拆下前,先一一编号,等框架造好再运回,一块块垒砌起来……一切,都秉承着修旧如旧的原则。
针对街区内大量破旧老宅闲置的现状,乾元镇尝试统一租用后活化利用,将其打造成公共文化空间,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街区的改造。几年间,谈家弄、丁家弄、余不弄……30余间闲置的老宅焕然一新,近三分之二都成了可视可见的文化空间。
今年2月,乾元镇将两层三开间砖木结构的蔡家旧宅现租赁给非遗传承人柯翔祥等人,作为非遗工作室,成立“缂金堂”。“非常感动,乾元镇还为我们提供了房租减免、宣传造势等一系列帮助。”看着即将开放的工坊,柯翔祥难掩激动。他说,在这里,不仅可以亲眼见证缂丝工艺的独特魅力,还能沉浸式体验缂丝工艺,感受缂丝的精湛技巧。
在千年古城复兴行动中,一批历史街区、老建筑的复原与开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正在慢慢撬动新的业态,焕发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