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折叠的歌声
◎朱辉

我不喜欢刷短视频。或许因为曾经看过一些,碰巧都是胡说八道,于是形成了偏见,怕看多了不知不觉拉低智商。然而短视频的影响力势不可挡,即便不看,还是会从别的渠道了解到最新热点。比如有个叫郭有才的小伙子,冷不丁靠直播唱歌火了,一下子挣了好多好多钱。

“挣了好多好多钱”着实刺激了我,忍不住要看看他唱了些什么?听了一曲翻唱的《诺言》,很有共鸣,因为我也艰难困苦过。我这样的听众数以亿计,所以他应该火。然而假如真的挣了传说中那么多钱,似乎又不太合理,而且客观上会带偏一些小孩子,让他们做出错误的人生追求。

其实郭有才爆火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早在2010年,有一对比他窘困的草根歌手火了,那就是“旭日阳刚”。他俩打着赤膊,在不足10平米的破旧出租屋内,声嘶力竭地唱起了《春天里》。相关视频网络点击量迅速破千万,两人还上了次年春晚。

和旭日阳刚出道的年月不同,如今的网民已经非常成熟了。不少媒体、自媒体蹭热度,赶赴菏泽南站。在对路人、出租车司机的采访中,大多数受访者预测郭有才也就能火一个月,顶多两三个月。就像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那个船夫,船划得快沉得也快。

郭有才演唱视频的下面,网友之间争论十分激烈。有些人认为他唱得实在不咋的,音准一点也不准。近些年选秀节目众多,评委们常常使用“音准”这个词。不少网友觉得很高大上,透着有深度,便常挂在嘴边。他们大多不知道“音准”是啥意思。从释义来看,音准是指歌唱和乐器演奏中所发的音高,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具体想整明白,不上几节专门的音乐课,估计仍是云里雾里。

无论《春天里》,还是《诺言》,原唱者音准都是没问题的,何以就没有唱红该曲呢?或许因为从歌词看,一首是小资情调的感慨,另一首是简单情歌。草根歌手的声嘶力竭,唱出了歌词以外的沧桑,让“劳苦大众”代入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唤起了血脉觉醒。

早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能利用声音高低、气息强弱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忧伤或愤怒。那时候没有什么“音准”,但原生态的歌唱足以具备极强的感染力,让同类同喜同悲。

我们单位不少五十几岁的同事,早年有过在广东等地打工经历,他们在工作之余喜欢放一些90年代的老歌,差不多都是我从来没听过的。

“不会吧?当年街头巷尾都在放,这些歌火得很!”我和他们是同龄人,所以他们对我没听过十分诧异。我总结了一下,他们喜欢的那些歌都可以归入“土俗类”,歌词直白道出生活的艰辛、困惑,几乎没有什么演唱技巧,歌星们估计不屑于唱这类歌。然而它们曾流行于打工人云集的那些南方小镇,融入了千万打工人的时代记忆。

多年前有一部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名噪一时,书中设定了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隐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这种“折叠”其实一直存在。在那遥远的年代,有人在听水磨腔,感受其细腻舒徐委婉,也有人在听梆子、秦腔,为粗粝的嘶吼喝彩。同一时代的人,记忆中的“背景音乐”完全不同,直观地反映出了“折叠”。

“旭日阳刚”很少被人提及了,郭有才正在迅速降温。不过提及2010年,总有人会想起那首《春天里》。将来回忆起2024年,应该也会有人还记得郭有才和他的《诺言》。如同城市有地标建筑,他们成了某个年份的“年标”之一,此生起码也算活出了一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