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亭子桥“窑神”猜想
◎朱炜

亭子桥窑址出土原始瓷勾鑃

“埏埴居人业”“陶穴火初红”,清代诗人这样描写德清的古老埏埴业。所谓埏埴,指用水和黏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陶器。《武康县志》上也说“陶户皆居之,浙右(指浙西)陶器多出于此”。下渚湖一带的“缸窑村”“瓦窑村”,连同莫干山中的窑坞村,三桥埠东北的上窑、下窑村等专业村,毋庸置疑,是历史上专门烧制陶瓷产品的地方。百年前,据周庆云《莫干山志》载,莫干山铁路旅馆初建时,“役夫掘地至丈五尺之深,获陶器多种,皆千五百年前物”。

一直以来,有一种观点,越器出浙江之武康,武康或为越古都乎!这里的武康即今天的德清。从地理位置看,一如良渚时期,良渚王城就近选择在德清的中初鸣设立玉器加工作坊,而作为南方百越土著部落首领的防风氏,恰是最早推动陶瓷生产和进步者。遥想2500年前,干将、莫邪在莫干山潜心铸成青铜名剑,不知两人当年往来吴国都城,是否曾在距莫干山十余千米的龙山驻足,是否和同样与火打交道的窑工有过交流切磋?“星列乎斗野,势雄乎楚越”,当楚国人用高超的彩绘技艺绘制精美的漆器时,越王勾践为制止靡费,禁止用铜铸造礼器,将通等稀有金属节省下来用于耕与战。越国人将原始瓷的技艺发挥到极致,其功能应与良渚玉器、中原青铜器、楚国漆器相似,也为中华文明开启了瓷器文明的崭新篇章。

新中国考古事业序幕拉开后,德清县境内古窑遗址调查陆续涌现了十数处窑址,考古发现表明,以青瓷为主、以黑瓷闻名的“德清窑”的历史可达东晋、南朝,还是外销瓷,极盛期可追溯至商、周,在越系青瓷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若说莫干剑的传说是铁器与青铜交接时代的产物,而德清亭子桥窑址也属于青铜与瓷交集的产物。近半个世纪以来,德清古窑址的探源,江南地区的原始瓷寻源,中国瓷之源证源工作层层深入,脉络渐渐清晰,最终形成令人兴奋的结论:“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的商周时期窑区,无论是生产时间、窑址规模、种类、数量,还是产品质量、装烧工艺等方面,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誉之为‘瓷之源’可谓实至名归。”无怪乎舒乙先生曾在2008年就充满期待地说,应该在亭子桥窑址建一座考古遗址博物馆,让世界知道,这里是瓷器的老祖宗,瓷器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

亭子桥,位于德清县龙胜村东山自然村,是一处缓坡状小山丘。父老相传,东山南边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带亭子的桥,很有画面感。旧时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桥是最好的定位系统,常被用来做村落的名字。人们不禁要问,提到瓷之源,为什么要举亭子桥战国原始瓷窑址?乃因亭子桥窑址曾承担为越国烧造“国之重器”,为王室贵族定制高等级的日用器与冥器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早期“官窑”的性质。而从技术条件和窑业传统看,德清地区从商代开始就已大量烧造原始瓷,具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和悠久的生产历史,又有丰富的瓷土和燃料资源,兼有“水上陶瓷之路”之便利。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德清以其众多的窑场,巨大的规模,高超的技术和高档的产品,完全可能成为越国无以替代的“贡瓷”基地、全国制瓷中心。这就不难解释,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中的仿青铜礼乐器出自亭子桥窑址,北方邾国故城邹城墓中的瓷器来自德清。

那么,德清窑场如此重要,越王会不会派驻督窑官,甚或在当地设管理机构?答案是可能的。从亭子桥出土的青瓷看,造型工整,胎质细腻,釉面匀净,烧成温度高达1000℃,甚或用印章类工具戳印忠实模仿鸟虫篆青铜器铭文,非一般窑主带领一群窑工埋头苦干可以做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高级管理者指导、监督。何况有部分用瓷是定制礼乐器,不容有“吉时”交付上的差错,否则恐遭重罚。观遗址的窑壁、火膛和窑床,不难想象两千年前的窑工利用山坡斜度筑窑烧瓷,如何谦恭地爬着进窑,又灰头土脸地爬出窑的场景。这段历史的背后一定发生过许多悲悯的故事。但随着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窑工们越来越驾轻就熟,就像德清方言里不乏“名工”一词,称赞某人有本事,很能干。

德清有窑神吗?百工技艺,各祀一神为祖,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例如世人公认的木工之祖鲁班、剑师欧冶子、笔祖蒙恬、治水之神张渤、茶圣陆羽。德清地区也有一些对某项事业有显著贡献的人,被尊为行业神,如蚕花娘娘西施、铜官赵监、一代辞宗沈约、珠祖叶金扬、总管神戴继元(清代德清人俞林还在福建地区被尊为海神)等,陶瓷业也不例外,尊崇窑神,又名风火仙。然而,关于窑神的身份众说纷纭。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最早的窑神是陶朱公范蠡,相传范蠡帮助勾践灭掉吴国后,退隐江湖,卖陶器发了大财,所以还兼职财神。后来各个窑口分别把创始人奉为窑神,如龙泉窑的章生一,德化窑的林炳,耀州窑的德应侯,也有如景德镇将为烧造大龙缸而殉身的明代窑工童宾敬奉为窑神,建祐陶灵祠,兼将清代督陶官唐英奉为窑神。联想亭子桥窑场可能曾供奉过一尊窑神或土主神。从练泥、拉胚、装饰、晾干、施釉、入窑,火与土的结果的不确定性,令窑工充满期待,窑神崇拜应运而生。最初的窑神是技艺非凡的工匠,又或许是监窑工,亦或是窑场的高级管理者。在开窑点火时,窑工们共同祈求窑神保佑安全生产无虞,在烧窑成功之后,还要祭祀窑神,以示敬畏和酬谢之心。由于历史文献和口碑资料中没有记载,以至于为后人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窑神”。

对于范蠡,德清人是熟悉的。蠡山有范蠡祠,《德清县志》载“昔范蠡扁舟五湖,寓居此地,属三致千金之一”,推想范蠡的千金或来自养鱼所得,贸丝所得,从事埏埴之业所得。范蠡的老师计然,曾制定改善越国经济之方略,致使“三年五倍,越国炽富”。这位最早的商品流通理论提出者,在德清也流传有故事。相传计然曾登山,筹度面势,乃有计筹山地名,他在德清计筹的会不会是原始瓷窑口布局与贸易格局呢?亭子桥窑神猜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其实,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窑神,一起开个盲盒,惊喜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