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热心村民化身“金牌调解员”

|记者 陈姣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基层调解工作多是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经济纠纷等,又掺杂着人情世故,剪不断、理还乱。而对洛舍镇居委会村民陆方琴来说,退休后加入洛舍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成为专职调解员的一年多来,她用热心、爱心和真心,将一个个矛盾纠纷大化小、小化了,不仅形成了自己的“调解经”,也获得当地村民频频点赞,被称为“金牌调解员”。

170万谈到286万

最近,洛舍镇社会治理中心、洛舍司法所又收到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公正服务为民解忧。这面锦旗来自当地一家木皮企业,背后则是一场长达5个月涉及286万元的调解故事。“特别感谢方姐,跑前跑后花了这么多心思,这才有了圆满的结果。”企业负责人激动地说。

到底是怎么回事?2018年,卫某和沈某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木皮企业,但在经营过程中,双方逐渐产生分歧,矛盾日益激化,最后决定分厂,但结清金额协商未果。去年10月,双方来到镇矛调中心寻求帮助。

“起初,分厂后,继续经营的一方只愿支付170万,而另一方要价300万,这是分歧所在。”陆方琴回忆,了解前因后果后,她将双方约到一起,通过面对面沟通,从俩人原是朋友这点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将支付金额谈到260万元,但另一方仍不同意。

随后,陆方琴便通过“背靠背”的方式,又分别找了双方进行沟通。陆方琴说,她在沟通中,将双方的视线聚焦在看起来更小的40万差距上,一方终于松口愿意加价20万元,支付280万元。看到希望后,她再次找到另一方,可是并不顺利;于是,陆方琴找到他的家属,“曲线”调解,这才终于有了转机……最终,双方各退一步,以286万元终结了矛盾纠纷。

从170万元到286万元,从双方争吵不休到握手言和,这背后,陆方琴多次往返于湖州和洛舍,打了无数通电话,一次次改进优化调解方案,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调解工作就是要不怕麻烦,多做一点,对当事人来说,可能往后的心态和生活都会大有不同。”陆方琴笑着说,调解员要做到耐心倾听、细心调查走访,查明事实真相,找出纠纷原因、争执焦点,用力用情做好思想工作,达到双方互谅互让的目的。

用热爱和努力支撑

调解室里,整整一个上午,在满是乡音的交谈声中,两杯热茶逐渐变凉,但两位当事人和陆方琴的心都越来越暖,气氛愈加融洽。临走时,她不忘叮嘱道:“都是家门口的邻居,平时互相多照应,下雨了你家衣服没收我帮你收一下……”当事人也是连连应好:“好的好的,谢谢你啊。”

让两位当事人心暖的是,邻里间长达十余年的矛盾终于说开了,虽然事情不大,就是你让一堵墙距离、我赔几棵树的事,但是积郁已久的心结打开后,两方心情都舒坦了,邻里情得以延续。而让陆方琴心暖的,是双方的笑脸,还有那一句句真诚的感谢。“我们面对的很多都是琐事、小事,但只要我们真心去服务,事情解决了,成就感也会油然而生。”陆方琴说。

其实,早在2009年,在居委会工作的陆方琴就已显露了纠纷调解的“技能”,作为一名兼职调解员,她积攒下丰富的调解经验。“每一个矛盾的解决,都是需要我们调解工作室共同的努力;而熟人纠纷熟人易解,这是我作为当地人的优势。”作为地地道道的洛舍人,她渐渐总结了一套自己调解方法,面对村民群众来访,要第一时间安抚情绪,设身处地为双方考虑,话家常拉近距离,这样才能找到各自的需求点和调解突破口。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纠纷调解过程中,她发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在逐渐提高,如果想让大家心服口服,就不能单纯依靠情理来调解,而是要用证据和法律法规说话。“我经常参加相关培训,也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民法典》等法律知识,力争让每一起调解都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她这么学,也这么干,调出一片人间真情,奏响了洛舍“浙漾调”的好声音。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陆方琴她累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7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收到群众赠送的锦旗7面。眼下,每天陆方琴仍不是在调解,就是在忙着去调解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