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创新机制让文化礼堂“活”起来

|记者 沈烨冰 通讯员 谢伟勇

近日,在新安镇舍东村文化礼堂里,文艺爱好者齐聚一堂,以人居环境为主题开展文艺创作。“这里你需要走位,待在一个地方手里要有动作,不然太单调了。”浙江省乡村文化能人沈水方向台上表演小品的人员建议道,表演情绪要再饱满些,内容还要紧凑一点。

为激发文化礼堂活力,新安镇创新“1+1+1”文化礼堂管理机制,即选中一名基层文化能人,带动一群文艺爱好者,培育一批文艺时尚作品,让文化礼堂始终有人在创作脚本、排练作品和凝聚群众。

选中一名基层文化能人

乡村文化振兴,发挥人的力量非常重要,尤其需要具有带动能力的乡土文化能人的力量来引领。作为浙江省千名文艺骨干的姚金林是新安镇乡土文化名人,成为各个文化礼堂争相抢夺的对象。舍北村在文化礼堂腾出一个房间,设置了小品工作室,作为姚金林开展文艺表演、创作的场地;勾里村每年邀请姚金林到文化礼堂开展文艺演出和培训。

除了姚金林和沈水方两名浙江省乡村文化能人外,还有围绕内容策划、舞台编排的居委会干部谢伟勇,立足小品、相声、小说等文化创作的退休教师沈水林和热衷于绘画的退职老干部朱子兄等一大批文化能人在文化礼堂发挥着凝聚群众的作用。

带动一群文艺爱好者

选好乡土文化能人只是第一步,用好乡土文化能人,持续为乡土文化献智慧、闪光芒才更为重要。一个人带动一批人,文化能人发掘、培养、带动基层文艺爱好者,让乡村文化礼堂成为他们的“家”。

“在这个景色宜人的湿地公园,练一练瑜伽,消除紧张的工作情绪,放松一下心情。”周末,瑜伽爱好者来到百富兜村文化礼堂接受退休老师沈旭琴的指导。

一群青年文艺爱好者在舍北村文化礼堂与幼儿教师张莉探讨舞台剧的创作。妇女舞蹈爱好者们在舍东村文化礼堂,和沈水方一起编排舞蹈。经过几年的培养,越来越多的基层文艺爱好者被挖掘出来,理发师沈新民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男性舞者。

培育一批文艺时尚作品

乡土文化能人利用自身的“名人”优势,组织艺术团体,创作优秀的、有针对性的艺术作品,自发组织群众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姚金林创作了《治水英雄》《谨防受骗》等小品27个;沈水方指导参与了《中国色彩》《丝线情》等舞蹈作品16个,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走上了文化礼堂舞台。

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能得到群众的喜爱,也荣获了不少奖项荣誉。舞蹈《土耳其的欢乐》荣获浙江省第九届排舞大赛中年组兰花银奖;小品《治水英雄》荣获湖州市“寻找三美”法治五水表演类二等奖;舞蹈《纽约到洛杉矶》荣获“舞动湖城”湖州市“中信杯”2014年广场舞大赛金奖;小品《排戏》登上央视3套国庆七天乐节目;小品《一家亲》获得德清县“弘扬家庭美德、传续良好家风”家庭情景剧大赛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