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探索珠之源
德清珍珠闪耀世界

|记者 沈宇翔

湖面波光粼粼,水下深藏珍宝。在钟管镇下塘村,今年54岁的珍珠养殖户费国良正带着工人一起采收珍珠蚌。从起初的20亩,到如今的200亩,费国良的珍珠事业越做越大。“我19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养蚌了,老一辈的养蚌人都说,德清珍珠的养殖技术,大多来源于南宋叶金扬发明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

走进欧诗漫珍珠博物院,通过图文资料能够详细了解德清珍珠的起源与发展。南宋时期,叶金扬在我县钟管、十字港、小山漾一带进行附壳珍珠养殖,他把骨质、木质浮雕放在褶纹冠蚌的贝壳和外套膜之间,成功培育出附壳(佛像)珍珠。当时,这种附壳养殖方法在德清进行推广,得到了珠农的广泛认可,高峰时带动5000多个家庭从事珍珠养殖。由此,德清被认为是世界珍珠养殖技术的发源地。

1851年,英国学者海格与美国学者麦嘉湖来到德清,采取口述和实地取证的方式考查“珍珠养殖技术的源流”。1853年及1856年,两位学者分别发表《中国的珍珠及珍珠制造》《中国自然及人工珍珠生产》,这让德清珍珠养殖闻名于世。

20世纪60至90年代,以沈志荣为代表的德清珍珠人让规模化人工育珠得到新的发展。“珍珠文化是德清代代相传的宝藏,我们只有不断研究精进珍珠培育的技术水平,才能让德清珍珠站在世界之巅。”欧诗漫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沈志荣回忆道,19岁那年,他在机缘巧合下拿到了三张关于“鱼蚌养珠”的材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慢慢摸索其中的门路。从珍珠粉厂、珍珠首饰厂,到如今的欧诗漫控股集团。企业规模在变,外界环境在变,但沈志荣心中弘扬德清珍珠文化的信念一直没变。

叶金扬发明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奠定了现代珍珠养殖技术的基础,对珍珠产业发展影响深远。在一代又一代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如今,我县形成了包括人工植珠技术、珠蚌繁育技术、加工及深加工技术、鱼蚌混养技术、珍珠文化和地方民俗传承在内的全方位的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下称“德清珍珠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德清珍珠系统”正式入选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德清珍珠文化如何传承?珍珠产业如何发展壮大?在“珍珠文化+全产业链”的思路下,我县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小山漾畔,古朴的石砖、尘封的古井,为小山寺遗址公园增添了历史韵味。去年,我县规划建设了德清珍珠文化园,主要包括小山寺遗址公园、叶金扬文化展馆等区域,以珍珠元素串连整个园区,打造了一条珍珠产业休闲农旅观光带。当下,德清珍珠不仅有着完整的产业链,还形成了集养殖、加工、销售、科研、文旅于一体的产研、农旅融合发展态势。此外,德清珍珠文化也吸引着百余个研学团队前来交流学习,让沉寂的文化焕发新生。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县将深入挖掘珍珠文化内涵,继续加大力度推动珍珠文化、渔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强群众的农业文化自信,同时,要引导农民把水塘变景区,打造鱼蚌立体混养复合系统,促进一二三产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