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陈亩毛:一生扎根农村 守护乡亲健康

|记者 沈烨冰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一群仅仅经过简单培训、没有编制的“赤脚医生”,凭着极其简陋的医药设备和走村串户的极大热情,担负起了守护数亿农民健康的重任。一辈子坚守乡村不容易,新安镇新桥村陈亩毛就是这么一位朴实为民的村医,并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56载。

我今年78岁,1978年入党,已经是一名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1965年,我在生产大队担任会计,被群众推举成了一名“赤脚医生”。推举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我毕业于德清一中,是村中学历最高的人。但在此之前,我从未接触过任何医护知识,也从来没想过要当一名村医。考虑到村中的实际需要,我硬着头皮,“顶”了上去,那时我21岁。

当时“赤脚医生”的工作主要是防病,不需要太多医护知识,村卫生室有一位老师傅帮带着我。后来,村里办起了合作医疗,我被派到了德清县人民医院进修。经过两年左右的系统学习,我也积累了不少医护知识,“赤脚医生”当得也更有底气了。“深造”回来后,卫生室的老师傅到了退休的年纪,我一人担起了整个卫生室的工作。我的工作内容也不再局限于防病,还开始为村民们看病。我经常背着医药箱,穿梭在田间地头。当时条件差,小病小痛都在村里治,饭吃到一半被叫去看病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半夜也会被叫起来看病。

来看病的除了新桥村村民之外,还有不少一桥之隔的钟管镇东千村村民。因为村民对我的信任,我更觉得身上的责任重大,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2009年,我满65岁了,准备退休,但接到了村委的电话,因为我对村里人的身体情况非常了解,村干部们希望我能继续在卫生室工作。考虑到村卫生室确实需要人手,我二话不说留下来继续为村民们服务。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暴发,这原本是我第二次退休的时间,这种情况下,我选择戴上口罩,背上医药箱,骑着电瓶车走家串户走访排查,每天为村民测量体温,实时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当时,村干部找到我,想听听我关于第二次退休的意见。我能有啥意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要群众需要我,我就会挺身而出。所以我的第二次退休也就搁置了。

今年一月,我终于迎来了退休生活。可是我却闲不下来,帮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已经是我生活的日常。村里谁有高血压,谁有糖尿病,我了如指掌,他们年纪越来越大,更需要我重视。在我心里,即便我退休了,但我的党员身份没有“退休”,我会一直为人民服务。

青山不变,初心不改,只要群众需要我,只要政府需要我,我一定做好我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