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董华整理宣宏图
昨天上午,县图书馆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身着校服的高中生,头发花白的老教师,结伴而来的一家三口,都早早赶来,等待听一场难得的报告。因为当天,报告厅迎来了一位学术大咖——我县乡贤、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
此次,杨学明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到家乡参加第七届游子文化节,并精心准备了一场主题为“”的报告。报告中他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挫折与成功,以及人生感悟。
杨学明的讲述亲切且生动,感染了现场的每个人,而他也成了不少在场学生心中的偶像,纷纷要求签名留做纪念。
人物名片:杨学明,1962年10月11日出生,德清县新安镇舍北村人(原下舍镇群益村),物理化学家。2006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现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过去二十年中,他利用自行研制和原创的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科学仪器,取得了系列性的、备受国际瞩目的重要研究成果,共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主编英文专著一部。其研究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我觉得做科学是非常有意思的经历。我做了三四十年时间,对我来说重要的事情,第一个是发现和发展我的科学兴趣,第二个是打好科学基础,第三,作为科学家来说,是我的职业独立科学研究起步和发展。对我来说,这三步非常重要。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下舍中心学校度过的,高中毕业时才16岁。在高中里,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化学,而且我有一个很好的化学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读书时,我遇到很多困难,但是这位老师给予我很多帮助。老师觉得你行,你就觉得行,我就得益于老师对我这样的鼓励。
后来我考上了浙师大。说实话,我没觉得自己能考上大学,因为我政治和语文成绩不好,就是因为数理化考得特别好,才上了浙师大,进了物理系。
进入大学的时候,也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但是,大学四年里,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我开始真正有自己的思想,对我来说,物理的思想、思维方法特别重要,这影响了我一生在科学上的发展。
大学里我不是死读书的那种学生,特别喜欢打篮球,除了有实验课,下午都在篮球场,这个经历对我也很重要。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事情,就是课程安排。当时大学最后一个学期课程是《量子力学》。一门很重要的课,都说没学过《量子力学》,就不算学过物理。当时我想考研究生,就跟老师商量自学《量子力学》,老师答应我自学通过考试,就可以免试。
我拿了书看,做题目,请教老师,之后就去免试考,考了80多,分数不够,但是看我一门心思想考研究生,老师就勉强让我过了《量子力学》免试,后来这门课我确实没去上。而这也让我有了自学这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自学能力应该排第一,因为知识不断老化,需要不停地更新的,科学的发现也是经过时间验证的,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在大学里,我还找到了做研究的感觉。当时我的《统计力学》学得不错,于是把整个《统计力学》的知识体系梳理了一遍,找到了做研究的感觉。
大学毕业后,人生又是一个选择。因为大学没考到自己理想的学校,我决定一定要考好研究生。那时候,我在政治和语文上下了不少工夫,这确实有很大帮助。在选择研究生学校时,我翻阅招生简章,翻到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物理”这个词一下子吸引了我,而且里面有个专业特别有魅力,叫化学激光专业,这也是我们现在化物所发展非常好的专业,目前也是国家最好的。当时有个很有名的老师,叫张存浩老师。就因为这些原因,我选择了化物所,而且很幸运地考上了。
在化物所,我遇到了两位非常优秀的科学家,一位就是张存浩院士,一位是朱清时院士。研究生期间,我做红外光谱的研究,但是很惭愧没有做出大成就。但是就从那时候开始,我正式进入了化学物理领域。
拿到硕士学位后,很多同学都出了国,我也觉得自己要出去闯一闯,最后定了美国,即使当时我已经考上博士。这些都是张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他是我一生的导师。
发展独立思考寻找科学问题的能力
去了美国之后,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但是通过努力,很快我就习惯了美国的学习和生活。但遗憾的是,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首位导师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对科学不感兴趣,我跟了他3年时间,没有做出成绩,为了拿到博士学位,我更换了老师。
一位十分年轻的导师,阿力克教授,他只比我大3岁,这位导师是李远哲的学生。跟着年轻导师的好处就是很快就能上手,我们每天一次做实验,可以说,我们从零开始,建起了实验室。就这样,又经过3年时间,我毕业了。
当然在跟年轻教授阿力克工作期间,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真正开始独立工作,老师只能指路,给你方向,不能什么都教你,包括现在我对我自己的学生也是这样。
那时我有很多新的想法,他也有想法,慢慢地我会争取让他用我的新想法,我觉得人到一定程度,就要展示自己。跟他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有一件事情我记得很清楚,当时麻省理工有个著名院士想做一个有关HCN的实验,阿力克老师也有差不多方向,类似的课题,这就有了竞争。我提出我们也做这个实验,但是我的老师反对,因为那位教授在学术界更有权威。但是我不放弃,半年后,老师同意我做了,最后我们把这个实验做成功了。
做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特别是到了高年级的学生。后来,我成功拿到了博士学位,我的老师也拿到了教授终身职位。
再后来,我去了伯克利分校,做分子束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这段博士后的经历,也培养了我独立研究的自信。
独立研究的探索和发展
博士后毕业后,发现在美国找工作非常困难,因为美国教职很少,这让我明白了要先学真本事。
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李远哲教授,在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那里,我学会了从事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到了一种冲击科学前沿的信心和能力。这是我今后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
其实,在伯克利分校跟随李远哲做博士后时,李远哲教授就建议我应该首先跟着工程师们,好好学一学怎么样设计仪器。
我花了整整一年,跟着实验室工程人员,在计算机上做出了人生中第一套复杂仪器设计图纸。这是我第一次真正从头到尾做仪器。之后,我设计了通用型交叉分子束仪器,也发现了一类全新的化学反应机理。
当初我的目标是,五年干成一件事情。之后,研制了氢原子里德堡态交叉分子束仪器,观测到是F+H2反应的Feshbach共振,首次实验发现化学反应分波共振。这些在相关研究方向取得了系列性科学突破。
我坚持追求独特的研究方向,想要推动化学成为一门更加精确的科学,很多研究工作被收录在国际著名大学教科书。我比较自豪的是,我建立很多科学仪器。而且有一半是我自己设计的。而且,我实现了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梦想,发展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获得了国家基金委1.04亿人民币投资。
我的人生感悟
对于人生的发展,有几点特别重要。第一个做研究,做任何事情,都要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做的,因为这样你才会花时间、花精力去完成。第二个要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比学到的东西更重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很多问题别人不能给你答案,尤其在科学里面,有的事情连问题在哪里都不知道,要自己寻找。当然还有你的目标,小时候我不喜欢人家跟我说理想,现在我慢慢理解到,理想和梦想是可以实现的,而且你想到的高度特别重要,想的高度就是做到什么高度。当然脚踏实地也很重要。
人的发展是一步一步往上走,我很幸运,每走一步都为下一步做好基础,虽然有时候是错误的。尤其是对于做科学的人来说,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还有越是大事,细节越要精益求精,成败往往在于细节。
最后,作为中国的科学家,我希望能够推动中国的科学发展真正走向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