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片培育禾苗的沃土,日月光华,历经风雨,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收获着幸福的未来。
她,是一座凝重厚实的学苑,敬业乐群,巨擘春秋,传承着人类的文明,撒播着科学的精神。
她,是一幢造就英才的大厦,巍巍高楼,厚德载物,闪烁着历史的光彩,感受着神圣的魅力。
她,就是苕溪河畔的璀璨明珠,德清大地上的艳丽奇葩——德清县第一中学。
学校以“敬业乐群”为校训,倡导“索真求实,尊师重道”的校风,“博采广纳,敬业爱生”的教风,“乐学多思,勤问好疑”的学风,教育成果累累,教学业绩突出,享誉省内外。
优越的办学条件
德清一中创办于1944年,至今已有67年的历史,198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中学,1998年被省教育厅确认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2002年县委县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在县府所在地辟地建设新一中。总投资1亿余元,占地273亩的新校区已于2004年投入使用。三幢教学大楼,一幢达到国家一类标准的实验楼,每间教室均配置视频转换台。配置了校园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双向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学校办公系统,形成了现代化的教育信息网络。学校建有图书馆、体育馆,有400米的塑胶田径运动场,为同学们接受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自身素养提供最佳的硬件设施。新德清一中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呈现了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的特色。在这里学习的莘莘学子,既可以受到优质的科学与人文教育,又能受到大气、崇高、臻美的人格魅力熏陶。
学校现有高中段49个班级,2517名学生,在编教职工199人,其中专任教师173人,本科及以上学历达170人;中高级职称138人,其中高级职称66人。拥有省特级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能手1人,省教坛新秀3人;市学科带头人2人,市教坛新秀9人,市教学能手6人,市首届名师7人。
德清一中建校67年来,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两万多名优秀毕业生,其中有总参防化研究院院长陆勇翔少将、全国劳模和五一奖章获得者陆超群、清华大学首批特聘教授姚强等。如今的德清一中已经是省一级重点中学,省文明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首批综合实践实验学校,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科研兴校百强学校,省群体先进集体,省绿色学校。
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始终贯彻“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的办学方针,坚持走“基础+特长”的办学之路。多年来,学校牢牢把“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作为办学的方向,确立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的办学宗旨。根据高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走出了一条“社团建设课程化”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是社团建设的起源。学校社团建设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当时各学科都成立课外活动小组;每学期开展以“科技活动周”、“艺术周”、“读书周”、“法制教育周”、“群体活动周”为载体的各学科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兴趣;每学年开展“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活动,充分显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成果凸显出来。1998年随着高中段第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学校的省级课题《普通高中选修课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高中大语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先后启动,开设二十余门选修课,以拓宽和加深必修课为基础,以发挥学生特长、兴趣爱好为目的,以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高目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提高,一大批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1999年,“朝花文学社”应运而立,从此,活跃于浙北大地上的一支文学队伍诞生了。
二是社团建设的发展。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学校决定在文学社的基础上广泛发动,不断推进学生社团建设。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全体发动,全面推开,学校构建起探究性学习整体推进模式,为社团活动课程化奠定了基础。
2006年下半年,全省高中从高一起推行新课改,在新形势下,把学校8年来的社团建设成果再扩大,就显得意义重大。为此,学校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社团建设特色化”的新思路,把文学队伍建设扩展到文体、科技、社交等多支队伍的建设。开设实验超市,建立起23个社团,学生报社、广播电视社、同伴教育社、爱心社、文艺社、书画社、励志宣讲团等相继建立,学生参团率达50%。环绕着学校办学的特色形成系列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把学校的社团建设推向高潮。
三是社团建设的新发展。国家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又为社团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开设作了明确指示:“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2010年,学校依托社团建设推出了“德清一中社团建设课程化”新方案。
1.社团设置与分类
为了保障“学生社团与兴趣类选修课程整合模式”的实施,根据社团的性质和活动类型进行调整分类,以便于分层管理。
第一类学科兴趣类:活动重在学科知识与课外延伸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如各学科的竞赛辅导等。
第二类文学艺术类:活动重在人文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如文学社、诗社、学生报社、励志宣讲团、文艺社、书画社等。
第三类实践感悟类:活动重在认知、感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同伴教育社、阳光爱心社、广播社、德仪社、“绿之荫”环保社等。
第四类科学技术类:活动重在科学实验、科技制作,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如实验超市、航模、天文社、数码时代等。
第五类兴趣活动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兴趣,开拓视野,如集邮社、摄影社、心言手语社、弦舞吉他社等。
第六类运动竞技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竞技水平,如足球社、乒乓球社、羽毛球社、篮球社等。
通过合并重组、扩建为43个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各自特长,自愿报名,每位学生限报一个社团,提高了全校学生的参团活动率。
2. 社团课程的安排
构建“三结合”整合模式:使社团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团活动与兴趣类选修课程相结合,建立校本选修课程。
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集中是每周三下午3课时。每月第一个周三下午为班团活动时间,第二个周三下午为社团活动时间,第三个周三下午为研究性学习时间,第四个周三下午为兴趣选修课程活动时间。除班团活动外,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小组、兴趣选修课均为同一社团成员。大的社团可分成若干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别开设选修课程,形成全校师生容易操作的活动时间。分散是指双休日(一般在周日下午)及寒暑假时间。加强过程管理,形成社团活动课程化规律,学校每年一次大型社团活动;各社团每学期一次规模活动,每月1-2次小型活动课程。
3.改革评价机制
学校社团活动课程建设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培育特色”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起“关注过程,注重表现,兼顾案例”新的评价体系和学分认定标准。按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高中选修课的要求,结合全省实施高中新课改的具体要求,社团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兴趣选修结合进行,学分认定,分别为:研究性学习5个学期,共15学分;社会实践3年,共6学分;兴趣课程选修,不少于10次,共6学分。
全校建立了43个社团,全校学生的参团率达到70% ;2010年5月25日,浙江省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联系县第五次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德清一中就“社团建设课程化方案”向大会领导和代表作了汇报,展示了学校在高中新课改中的风雨里程。
突出的办学成果
12年来,学校进行了高中选修课改革,开放实验室,开展探究性学习,组建朝花文学社、实验超市社等43个学生社团,实施了“社团建设课程化”。社团的发展极大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德清一中特有的“少年作家群”。2008年12月,由浙江教育报刊总社《中学生天地》杂志社主办,一百余家单位参加的首届浙江省中学“十佳文学社”和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评选活动中,德清一中荣获首届省校园文学“双十佳”称号。航模社的成员年年代表湖州市参加省运动会比赛,已经培养了国家一、二级运动员二十余名。同伴教育社形成了“立体的青春期健康教育新模式”,湖州市现场会上推广“德清一中青春健康教育研究成果”,“心理氧吧”被评为湖州市优秀心理辅导站。“绿之荫环保社”在2008、2009年两次被省教育厅评为“暑期‘四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12年中,9个省级教研类、规划类课题获省市级研究成果奖达15个奖项。正式出版了五位少年作家的五部小说、诗歌集,出版了“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本”三册。为社团活动课程化创造了条件。2009年10月,德清一中《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社团建设特色学校的实践和探索》被中央教科所批准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辉煌永载史册,重任依然在肩。先辈铸就的辉煌,留给我们无比的自豪;长者谆谆的教诲,赋予我们前进的方向,也激起我们“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思索。为了更好地肩负起二十一世纪培育英才的重任,让所有的种子都发芽成长,让一切琴弘都奏出动人的乐章,“一中人”将以更加豪迈的步伐,谱写出更加灿烂的篇章。
(记者 张亚文 通讯员 夏钰明)